从菜市桥沿着建国北路一路向北,直到艮山门一带,孙增华在东园街口子上的自行车修理铺,大概是最近两年这条路上唯一一个。
11月3日早上6点半,65岁的孙增华停下三轮车,依次把轮胎、工具等东西摆放好。
和自行车有关的配件,车胎、链条、坐凳、车铃等等都有,如果想要加车筐装菜或者书包,则需要自己带。
孙增华和他的小铺子已经在这个路口开了三十年。
不管当天生意如何,孙增华和他的家什们每天都会准时出现。
因为一直有人告诉他:要是你不修了,我们不知道可以再去哪里修车。
三十年来周围一直在变,修车铺依旧
孙增华是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人,从小就住在这一带附近。
“我爷爷、爷爷的爷爷都是杭州人。”孙增华指指不远处的小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一带都是平房,“我们家1986年拆迁的,1989年搬回来。”
1992年下岗后,孙增华在家门口开了这个修理的铺子。
“刚开始要做到晚上11点嘞。那会儿要交社保,儿子还小,压力蛮大的。”
彼时,这个摊关系着孙增华的生计。
“现在不管生意了,主要是一种习惯,可以早点回去的。”
说着话,有人推着轮椅过来。
孙增华迎了上去。
“我之前已经来过了。”带着轮椅来的男人说。
“是的是的,我走开了一会。”孙增华告诉男子,前几天妻子脚骨折了,最近这段时间他在接送孙子上下学。
稍一检查,孙增华就发现轮椅刹车处的螺丝掉了,“再加个弹簧片就好了。”
更早一点,住在永康苑的大伯推着自行车找到孙增华,骑了很久的凤凰牌自行车车胎破了,“他已经75岁了,一路找过来的。”
除了住在附近的人,也有不少开着车载着轮椅过来找孙增华的。
“以前这条路上至少有七八家修车的,现在只有我一个了,有的是因为修车的年纪大了,有的身体不好就不开了。”
还有就是不大挣钱。
补个车胎5块钱,加个螺丝8块,换轮胎20块……
“那些电瓶车专卖店,不接这些零碎活。”孙增华也会修电动车的小故障。
昨天晚上,有人电动车螺丝掉了,“我说8块,他愣是说10块不用找了。”
孙增华愿意把这个小小的修车铺开下去,不指着挣钱,为了让周围的老街坊有个修车的地方。
现在还有谁在修自行车
孙增华的小铺刚开张时,生意很好。
“30年前大家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自行车,以前这条建国路只有两车道,马路哪有现在这么宽哦。”
后来,路修好了,城市变大,私家车越来越多。
再后来,小红车出现在杭州街头,如今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自行车似乎落寞了。
一个又一个像他这样的小铺子正在消失。
孙增华的修车店不远处,每周六晚上杭州公交集团的孔胜东师傅带着志愿者们会义务修车。和孔师傅说的那样,孙增华也觉得如今虽然私家车和电动车越来越多,但依旧需要他们这样的自行车修理点。
有不少人还会用到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
这些人当中,不少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很多找过来修车的人,也已经不年轻。
“八九十岁的人还在骑自行车的不少的,骑电瓶车家里人不放心,买个菜什么的有辆自行车哪怕推推也蛮好的。”
在孙增华的修车点呆的时间长了,听他讲修车的过往和人,你会觉得节奏都慢了下来。
孙增华会告诉你,哪些人需要他和这样的修车铺——比如有大清早赶着上班结果接送孩子的人车子坏了,火急火燎找来的;有住在附近的人难为情地问他能不能去家里帮忙修一下车,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推过来实在吃力;也有人用私家车载着坏掉的车子、轮椅找过来;还有小朋友的童车买回来,年轻的家长不会装也找来他帮忙;偶尔会有年轻人带着锻炼用的车子过来……
所以,孙增华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出摊,一年当中除了清明那天上午,基本风雨无阻准时出现。
曾经是丝绸厂的技术工
不用仔细看,就能发现孙增华头上的白发。
他的手有些黑,在修理自行车之前,孙增华是一名“纹工”,做的是和丝绸有关的精细活。
“以前的一条被面儿,上面龙凤人家、三潭印月、双龙戏珠、百子图等图案要先用小样画出来。”孙增华说老底子这些用纸板描出来之后还要配线,再去丝绸厂织出来,“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最复杂的花纹他用过9752张纸,“一张张编号,然后开始织。”完成一件复杂作品需要三个月时间,“要一点点盯着,很费眼睛和时间的。”
这门手艺,孙增华从小跟着爷爷学。17岁初中毕业后,正式开始这行当。
“老底子,这门手艺很赚钱的。”涉及到婚丧嫁娶,杭州人都会请师傅上门做新被面,“要是有人结婚,会请人织一些寓意好的被面。”
后来转行修自行车,相对于纹工要简单不少,“我在丝绸厂的时候会参加便民服务活动,修车是自己学的。”
和丝绸有关的故事已经成了记忆,他的家里,保存着两条结婚时的被面,“我1984年结婚的,弄了两条被面,60块钱一条,两条被面有一斤重,很好的。”
闲下来的时候,孙增华会拿出报纸,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看。
他一直说在这里住习惯了,修车也习惯了:“周围街坊都是老相识,被人需要有时候挺好的。”
也因此,孙增华愿意背着工具包,跑去附近的体育场路帮人修车,他同样会在不忙的时候帮八十几岁“老大哥”把菜拎回家。
“我以后也会老的。”他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