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3日讯(记者 朱言)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法治军营”“法治景区”“法治民宿”“离岛法律服务圈”及市领导“法律助手”等工作举措;“竣工验测合一”等58项改革创新制度成为全国首创;海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稳步推进,普陀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舟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涌现出海洋海岛特色的法治建设舟山实践,成为一道建设“重要窗口”的海岛法治风景。法治已逐渐成为舟山开发开放、承担国家战略实施、参与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舟山市岱山县,有一座人极少光顾的小岛——鱼山岛,在这里,海市蜃楼正在变成现实。这里的绿色石化基地,是舟山群岛新区的“头号工程”,其项目建设更是体现了“中国速度”。
“这个项目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项目、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岱山县法治建设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县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坚持“重大项目建到哪,法治保障跟到哪”的理念,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为项目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法治保障。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高质量法治政府,是舟山这几年来聚焦突破的重点。
如何进一步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事实上,浙江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舟山坚持以法治引领改革,加强与自贸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规规章等制度建设,积极破解自贸区特色产业监管难题,着力开展制度创新。《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全国第三批设立的7个自贸试验区中第一部出台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截至目前,推出的16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其中,定海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于2020年入选浙江自贸区第六批制度创新成果。2007年建立,2010年推向全省乃至全国,2020年,定海继续创新,在原先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报备、风险预警、随机抽检、再评估等手段,全程动态化发现、梳理、应对决策涉及的各项风险,使风险评估工作打破“前置防范”局限,成为“全链条式”辅助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研究开发智能评估系统,努力打造“风险评估2.0升级版”。
实践证明,只有政务更加公开透明,市场规则才能更加公平有效。
2018年以来,舟山充分依托群岛新区和浙江自贸区政策体制优势,紧紧围绕“放管服”“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等改革部署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等工作要求,在全国率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20年6月,舟山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功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自2012年以来,舟山始终保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良性互动、聚焦聚力法治政府建设,联动打造全省行政争议“总量最少、败诉率最低、调撤率最高、办案效率最快”的“四最”法治品牌。2020年,一府两院签订《关于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建设的备忘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深化府院联动,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府院联动新“名片”。
系统思维的基层治理
“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大事政府办,小事协商办,私事自己办。”坚持“良法善治”,“三治”融合,舟山群岛不断涌现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千岛之城正在加速蝶变。
“过去,老百姓解决纠纷多头跑、重复跑,一些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是影响社会治理成效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及时看到了这些问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百姓办事“最多跑一地”。
近年来,普陀区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坚持跑一地是底线、跑一次是常态、不用跑是目标,在全省率先打造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集受理、化解、指挥、研判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党委领导、多方参与、信息支撑、调解优先、司法终结”的社会治理“普陀模式”,该模式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网格化管理最早是在普陀区开始的,至今已发展成为我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种基层管理机制。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也非常有特色,这不仅是空间性的整合,而且通过这种形式把社会治理的力量都集中了起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陈国权说。
重构解决纠纷资源,推动矛盾化解从“盲目跑”向“跑一地”转变;规范解决纠纷机制,推动矛盾化解从“反复跑”向“跑一次”转变;完善解决纠纷流程,推动矛盾化解从“中长跑”向“冲刺跑”转变;探索智慧解决纠纷,推动矛盾化解从“线下跑”向“线上跑”转变——普陀以“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为引领,紧紧围绕“规范、创新、智慧”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成果,推进服务提档升级,将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全省社会治理创新样板。
在舟山,有一群特殊的渔嫂:她们上船头、下码头、访渔民,宣传禁毒、反诈知识,积极参与“海上+陆上”联防联控、矛盾化解、安全生产,为舟山市的法治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0年11月25日晚,舟山东海渔嫂参与社会治理情景报告会在舟山广电大楼举行。来自各地的东海渔嫂代表,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深情并茂讲述各自争做“十员”的故事。
素有“东海鱼仓”之称的舟山,渔业资源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时光流转,一代代渔嫂紧跟时代步伐,走出渔村,为平安海岛建设添砖加瓦。去年以来,舟山充分发挥渔嫂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精心擦亮“东海渔嫂”品牌,奏响平安、法治海岛新乐章。东海渔嫂作为舟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的自治力量,已经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描绘“海上桃花源”新画卷
作为海洋和渔业大市,多年来舟山致力于将“枫桥经验”从陆地应用到海上,初步形成了以“海陆联处调解矛盾纠纷,海陆联治解决突出问题,海陆联勤应对突发事件,海陆联防化解重大风险,海陆联控维护边境安全”等“五联”为主要内容的“海上枫桥经验”。
2013年8月,舟山市在创新行政体制、实施机构改革时,组建成立了市海洋行政执法局,承担海洋综合行政执法职能,与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海洋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实践。改革7年多来,舟山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工作思路,构建起“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指挥平台”三位一体的海洋行政执法新范式,破解“多龙治海”困境,探索海洋执法样板。在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中,紧密型联合执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观察中我们发现,“海陆联动”模式及“海上娘舅船”“东海渔嫂”“科技管控岛”等具体做法,成为舟山深化海上平安、法治建设的有益探索。岱山,无疑是个典型缩影。
近年来,岱山立足“陆域小县、海洋大县”这一实际,充分汲取“枫桥经验”的养分,紧紧围绕“群众在哪里,社会治理就延伸到哪里;渔船开到哪里,社会治理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奋力打造党建引领、海陆联动、群众首创、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矛盾、构建海上安全防线、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治理工作格局。在渔村,大力加强先锋党建工作,整合建立渔业合作社党支部、渔嫂党支部。在渔船,编组建立海上党小组,积极调动渔民党员尤其是渔老大党员的作用,着力打造海上“红色引擎”。在渔区,探索开展“瀛洲红帆”行动,将党员作用发挥强、安全生产意识强、带动致富能力强的渔船挂牌为“红帆”船。
突出海陆联动,构建全覆盖工作模式。岱山在推进海上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切实厘清海陆治理差异,全面实施“双网格、双服务”,即社区网格、海上网格,陆上服务、海上服务工作模式,努力打造岱山版“一体两翼”。探索建立“一船一档、四员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了海上流动人口精准化管理。
嵊泗岛屿众多、居住分散,资源共享性差。为此,嵊泗把“枫桥经验”贯彻到底,以每个离岛乡镇、每个社区(村)、每家企业单位、每条渔船,作为社会治理的第一道战线,海上渔场驶出一艘艘“红帆示范船”“红星调解船”,配以“海上讲习所”“渔船前线观察员”等,让一个个矛盾就地得到解决。
另外,为破解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瓶颈,嵊泗打造“离岛”公共法律服务品牌。针对地处海岛、法律服务资源匮乏的实际难题,嵊泗通过开展法律服务行业“扬帆行动”,成功引进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到嵊泗设立分所,结束了县内只有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历史。同时,全面加强律师、人民调解员、党员志愿者、普法志愿者4支队伍建设,全力构建“海陆联动”调解机制,建立“东海渔嫂”调解队伍,打造“百年渔场调解中心”“洋山阿伯” “阿公阿婆乐龄作坊”“倪华国首席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品牌阵地,有效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