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设展览,必有讲解。
对讲解员,我们并不陌生: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有,历史馆、纪念馆有,成就展、主题展也经常有。但同为讲解员,有人能做到讲者达意、听者有情;有人却日复一日,在观众的冷漠和走神中丧失自信热情。
讲解的本质是辅助说明、诠释、深化。在短时间内,用通俗的语言、深入的解析、独到的思考,引导观众把直观不连贯的感性认知,上升为较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然而,混讲解员容易,当好讲解员却很不容易,因为专业水准决定着优秀程度。所以,讲解员其实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职业。一场展览陈列成不成功,“军功章”有讲解的一半。
一
讲解员这个职业,拥有百余年历史积淀。
早在清朝就出现了讲解员的概念。1905年,教育家张謇就曾提出在博物馆中设立讲解员。但是现代讲解员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1906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就设置岗位讲述展品背景资料,此后博物馆陆续设立讲解员。
在我国,第一代讲解员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在人民大会堂的对面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需要一批讲解人员。齐吉祥和他的同学放弃了报考大学的念头,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批博物馆讲解员。
博物馆专门送这批讲解员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学习考古学、中国通史、中共党史等课程,还让他们到工厂、农村接受教育、体验生活。齐吉祥第一次讲解,当时他的任务是向观众讲解45分钟的明清历史。45分钟就是一万多字!
两个多月的学习培训、一万多字的讲解任务,对当时不满20岁的齐吉祥来说,真的不容易,但也为他成为国博专家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讲解员的必经之路,是成为专家的“修炼之旅”。
许多文化大家也“客串”过讲解员工作,例如沈从文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度过十年讲解岁月,在成为“金牌讲解员”的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史素养,对文艺创作有了更新感悟和更深积累。
讲解员可以成为专家,专家也可以成为讲解员。讲解工作魅力就在于知识输入输出的转化再生产,在于与历史文化展陈相知相伴的幸福岁月。
二
评判讲解的好坏,标准只有一个:有没有将信息和情感传递出去,有没有让观众有记忆点。技巧也只有一条:观众愿意听、容易懂、有共鸣,说到底就是“抓人”。
优秀的讲解员往往拥有相似特质。知识储量丰富、见解独到深刻、语言生动风趣,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比如国博“网红”讲解员袁硕,曾上过《一站到底》的他,在节目中连胜强敌,展现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他曾说:“有人觉得,背背讲解词的工作谁都能干。其实,当讲解员的门槛并不高,想要做好却非常难。在展厅里随便问一个问题就要对答如流,没有知识储备行吗?”
跟着这样的讲解员,你很难走神、溜号,因为他们永远有金句刺激你的神经,有观点让你耳目一新。
有人会说,不是所有讲解员都是这样的。的确,我们有时遇见的讲解员是这样的:
“全盘复读”型。字正腔圆地为观众读一遍展板,没有加工、没有思考。对观众来说,看得懂的字,你再读一遍,的确是浪费了我的时间。
“机械讲述”型。没有互动、没有交流,也不管你看到哪里了,你看你的、我背我的,无法让观众有代入感,更别说激发观众的热情。
“看A讲B”型。想到什么说什么,讲得杂、讲得乱,没主题、不深入。自我发挥的太多,甚至完全脱离了展览本身,观众不知所云、越听越乱。
“万人一稿”型。谁来都一个样,永远都一个稿。对于展览内容学习“点到为止”,经不住观众提问,一问就糊弄过去,对展览内容没有深入研究。
遇见这几类讲解员,会降低我们对展览陈列的兴趣,影响我们探求知识的心情。
三
讲解员不是一份肤浅的工作,“复读机”“机器人”要不得,需要的是知识的沉淀和实践的磨砺,并抱有“传道解惑”的虔诚。
到底怎么避免“踩雷”,成为优秀的讲解员?
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好是王道。当年,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讲解时期,深度钻研馆内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最终成为领域的专家。
库存丰富了,就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自然而然地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连接起来,产生共鸣。例如温州道德馆将温州人几千年来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传统价值观与当今的商业文明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讲,讲得生动鲜活。
“见人说人话”“看人下菜碟”是诀窍。讲解时面对的观众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各有不同。如果给专业领域人员讲,就得注意严谨准确、避免疏漏误解;如果给青年观众讲,就可以开朗活泼,带上趣味解读。
根据笔者经验,多数场合筹展方会准备多份各有侧重的讲解词来服务不同群体。国博专职讲解员韩玥在国家博物馆任职的几年中,接待了几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面对不同观众,她准备了6个版本的 “讲解词组合”,从对话风格到素材整理,每一份讲解词都来源于每一次讲解后的推敲打磨。
经得起疑难杂问,“台下功”扎实是基础。讲解的高境界是让观众能感受到有趣的灵魂,体验到舒适的互动方式。小到发音、走位、手势等基础能力怎么让观众易于接受,大到展陈历史脉络、文化故事等怎么变成趣味解说抓人耳目,都要下苦功。
讲解员最尴尬的时候,莫过于面对质疑或不同观点而“无语凝噎”。
全国人大代表、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袁晶曾说:“优秀的讲解员应该是‘研究型’的,我们也许做不到‘问不倒’,但对于展板背后的故事,要尽可能地挖掘、拓展和延伸……”
讲解员成长之路,道阻且长。建好队伍是前提,如果展馆里没有讲解员队伍,那么讲得好与不好根本无从谈起。其次,讲解员讲解水平的提高,单靠讲解员的自身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对讲解工作更加重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