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90后”曾宓:漫索一生只为艺术

字体:
—2022—
09/28
08:00:00
2022-09-28 08:00:00 来源:浙江宣传

  这几天的艺术圈,蒙上了一层悲痛。著名画家曾宓先生,于9月24日23时30分在杭州辞世,享年90岁。

  曾宓

  “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如今已是天边的一抹云彩。”曾宓的女儿曾莹的这句话,寥寥数语,寄满哀思。

  曾莹失去了最爱自己的父亲,浙江乃至中国的艺术界,则失去了一位半个多世纪漫漫求索、笔耕不辍的艺术大家。

  一

  曾宓,号三石楼主,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曾宓从中国画系毕业那年,留下这样一张毕业照,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顾坤伯等名师泰斗在前,曾宓等一众学生在后,画面就此定格。这是曾宓求学历程的一瞥掠影,也是见证中国绘画艺术深厚底蕴、渊远文脉的一个片段。

  后排右一为曾宓

  曾宓的绘画,可谓是从传统中来,到创新里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曾宓就撷取黄宾虹、林风眠等数家之长,深挖传统精华,所观、所感、所悟皆成画,逐渐融为今日之风格。他的作品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

  细品他的画作,仿佛可以看到黄宾虹的古拙意趣,看到潘天寿的挥洒墨韵,而看到更多的,是属于他这个“老顽童”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

  比如他创作的《春夏秋冬》四条屏,取名《春意盎然》《夏日氤氲》《叠彩流金》《瑞雪丰年》,笔线、宿墨、色彩等出色运用,堪称中国画之妙品。所谓以物寄情,曾宓对一年四季的体味与情感,都在笔墨之中了。又比如他创作的《童年》《年关》等,画的是普通人家最平凡不过的场景,表达的却是最饱含深情、触动内心的情愫。

  曾宓《年关》

  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书画本是同源、同理、同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宓觉得自己画画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但对于书法,他始终是不愿放下笔的。2013年秋,曾宓在自己的书法展上说:“近年画画没什么感觉,就不画了,但我搞书法,是下决心的,以后要一直搞下去。”之后的每年金秋,他都有一个原创书法展与大家见面。

  这些年见过曾宓书法的人,往往会留下至深印象。不止于笔墨,更有意趣;在谋篇布局之中,既有巧思,又有现代审美。

  曾宓将其一生倾注于他热爱的笔墨,在《容我漫索——三石楼主曾宓评传》一书中,他曾说:“我们的‘家底’丰厚,应善待并引以自豪。”

  二

  艺术学者斯舜威在他的个人公号里发了一篇题为《玩家曾宓》的旧文以悼念和缅怀,文中写道:

  “曾宓贪玩,在圈内是出名的。先是爱玩古董,着迷于古旧印章、陶瓷杂件等。听人说,曾经有一段时候,拿钱向他买画,他未必肯,但用古董去换,只要他看中,他倒是不惜墨宝的。”

  曾宓的魅力,在笔墨之间,更在日常点滴生活中。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和曾宓先生相交多年,他说曾老是“儒雅的”,也是“有趣的”。

  忆起往事,张捷说:“曾宓老师喜欢唱歌、打乒乓球、爬山,什么都玩,什么都会玩。打球获过奖,唱歌也不错,有时还会把歌词用书法写出来。”

  曾宓

  “老顽童”的形象,在曾莹的文章《拙又何妨》中,看得更加立体。

  “父亲从来就是一个顽童。小时候不好好做作业,在课堂上只要有纸就乱涂,竟还画了老师打毛衣。现在年逾古稀了,还要捉弄家里养的小松鼠,趁它不备时去扯尾巴上的毛。”

  这种天真和质拙,一直让他在生活中事事乐观、处处见美。

  秉持着这样的心态,他会从身边生活中捕捉亮点,在题材取向上不拘一格。山水花鸟之外,歌舞声色、修瓦踢球、书斋酒肆,以及水墨裸女等,都曾立于曾宓笔端,优雅脱俗、富有情趣。

  曾宓曾说:“我画画得不累,也想观者看得不累。”如何不累?真情实感或许就是其中真意。

  曾宓《讲真话》

  去年4月,曾宓在杭州办了一场个展“我,90后”——90岁,展出90件书法题跋作品。每一位收到画册的嘉宾,都背了他准备的绿色帆布袋,上面印着“有容乃大”。穿梭在红白黑的作品中间,仿佛青葱少年,“90后”曾宓召唤:“一起来玩。”

  他曾说,画家的天职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和生命,直抒性灵,以情感人,而不必为自己去寻找或“制造”一种观念。

  三

  世上曾宓,独此一个。这个“独”,是独特,也是独有。他的性情与率真,正是回应了作为艺术家的自由与创新。

  作为画家的曾宓,有笔墨的传统,却又不止于传统。

  “从前和曾宓老师交流时,他常说,画如其人,画画不仅仅是笔墨,更重要的是笔墨之外的学识与修养,要重视修为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张捷觉得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曾宓是真正把艺术和创作当成生活方式的,有范儿、有风度、也有态度。

  曾宓

  他曾在《曾宓谈艺录》中写道:“我也曾经迷恋过技术,追求娴熟的技能。后来我才知道绘画的技艺只是一种表现能力,就艺术效果而言,是属于低级趣味。只有将这些技术融进感觉,升华为感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

  技与艺,艺与人,人与自然,让人想到中国画的三种境界——景物之境、笔墨之境和人文之境。而创造至美的艺术家,其人生修养必然是高境界的。

  与曾宓相交三十年的知名画家了庐回忆说:“我们相交快三十年了,我经常与他聊笔墨的事,他说中国画的笔墨不是靠单纯的笔墨,关键是靠一个人的学养与修养,看一个画家的潜力怎么样,要看他的文化底气怎么样。”

  天真、率性,学养、修为……这些,都是曾宓留下的艺术密码。

  曾宓先生远行了,但人们依然望着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