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循着习近平浙江足迹读懂现代化

字体:
—2022—
10/29
07:53:00
2022-10-29 07:53:00 来源:浙江宣传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一条成功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移植舶来的,而是从历史中走来、从实践中走来、从经验中走来的。

  阅读《习近平浙江足迹》,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一条清晰主线浮现在眼前:浙江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可以说是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承载了一代人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如今,这些早已成为现实,我们也有了更高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被提上了日程。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也不能落下。

  2002年底,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但是,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现象引人深思。

  尤其是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等,困难群众最多,习近平同志很挂念他们。上高山,入海岛,走在田埂上,进到渔民家,山里人的苦、海边人的难,他都记在心里。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2003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农历新年将至。天寒地冻,从余姚市区出发,车程3个小时,习近平同志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

  当时,四明山深处的梁弄镇横坎头村,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当地人发出“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的感叹。

  习近平同志与镇里、村里的同志围坐在一起谋划发展之路,对梁弄镇提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一晃快20年过去了,如今的横坎头村,早已经旧貌换新颜。

  这其中,2018年,横坎头村还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人也不能少。

  访贫问苦、问计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的重点方向。

  2003年6月,他专程来到武义县调研下山脱贫经验,期间开了个座谈会。村支书们掏出准备好的汇报材料,习近平同志注意到了,他笑着说,今天来就是想看看你们下山后的生活怎么样,最喜欢听你们讲讲心里话。

  见省委书记如此亲民,新九龙山村村支书邓寿明干脆把稿子放在一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下山前在高山村时,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现在下山脱贫了,我们都是一根藤上的甜瓜!”

  一根藤,藤上结满甜瓜,生动传达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目标所系、旨归所在。

  二

  《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为何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反而离这一目标越来越遥远?

  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和反思资本主义社会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百强镇”之首杨汛桥镇考察调研。那段时间,“杨汛桥现象”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习近平同志来到杨汛桥后,选的第一站竟然是新落成的文化中心。

  他一边饶有兴致地察看文化中心,一边嘱咐身边的人,现在群众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需要代代相传,绝不能急功近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文化遗存被湮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这是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惨痛教训。

  2006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文化遗产日”调研时说:“城市化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建新拆旧’,意味着农村变城市,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着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危险,在现实中就存在着对城市文化个性的轻视甚至埋没,造成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

  从良渚古城遗址、西湖综保工程、京杭大运河综保工程、大禹祭典,到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尤其重视将浙江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深刻改变着浙江人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模式,正在成为现代化之路上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三

  在本世纪初的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作为经济大省、出口大省,于内,浙江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于外,浙江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面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

  “内外夹击”下的痛苦,是浙江现代化历程中“成长的烦恼”之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为生态发展抢时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这个新鲜概念,为未来的浙江定下了绿色的底色。

  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省建设有多重视?一个细节,至今为浙江干部津津乐道。当时,省委、省政府有许多领导小组,但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不多。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而且一当就是五个年头。

  为什么要亲自担任组长?在考察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习近平同志解释说,“因为这些工作都是要为子孙后代负历史责任的”。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习近平同志勉励当地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远一点,生态的优势不能丢。千万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

  在开化金星村,习近平同志对村支书郑初一说,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通过“山海协作”,空气也能卖钱。

  在安吉余村,习近平同志首提“两山”理念:“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现代化,而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一路走来,一个信念无比坚定——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最终反映在每个人的真切感受上。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生活美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孜孜以求的初心坐标,也是伟大民族走向未来的永恒追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