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中国新闻奖需要怎样的作品

字体:
—2022—
11/09
07:50:00
2022-11-09 07:50:00 来源:浙江宣传

  昨天(11月8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公布。

  一年一届的中国新闻奖,是一次全国新闻界最高水平的“大阅兵”,也是一次对全国各新闻单位整体水平和实力的一场大考。

  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最高奖项,获得中国新闻奖,对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对参评单位而言,也意味着自己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获得了全国最高级别的认可。

  在这次大考中,浙江成绩如何?浙江共15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9件。

  拿下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要知道,光是浙江省,就有近200家新闻单位。每年,各单位都会选出多件优秀作品,参加各级新闻奖评选,最后代表浙江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已是优中选优。到了全国舞台,还有从几十家央媒和5000多家地方媒体中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等着一较高下。

图源:中国记协网

  图源:中国记协网

  更何况,今年还是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元年,除了将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四种传播方式放在同一个奖项里评选,还新增了有利于央媒的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等新奖项。对地方媒体来说,获奖难度又加上去了。

  那么,在激烈竞争和评奖改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摘得中国新闻奖呢?

  一

  回归新闻本质,回归人间真实,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关键所在。

  这次中国新闻奖,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奖项。

  笔者翻看获奖名单,有一件作品来自地方媒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十四季《人民就是江山》。虽是理论节目,但它力求讲人话、关注人、暖人心。报道挖掘了革命战争时期3个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通过“润物无声”的讲述,把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让大家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十四季《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十四季《人民就是江山》

  再比如,获得新闻访谈一等奖的央视的《独家专访百岁院士陆元九》,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陆老不再聊那些家国情怀,而是述说夫妻之情、父女之情、兄妹之情,真实呈现了一个有情、有趣、有料的科学家的形象。

  《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曾用一段鲜活辛辣的排比句,表达对当时一些宣传报道的态度:“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胜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种美。”

  这段话,说在很多年前,却也直击今天新闻宣传的痛处。

  平凡见真情,微小现伟大。这样的作品,更容易赢得受众共鸣,也是中国新闻奖推崇和青睐的。

  二

  有些媒体,特别是市县级的新闻单位,有时有这样的牢骚:中国新闻奖获奖主要看选题,我们这些小地方,很少有国家大事、重大题材。

  说实话,抱着这种“躺平”态度的新闻单位,不在少数。

  其实不然,中国新闻奖虽是国家级奖项,但获奖题材大多来自基层,特别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浙江,改革故事、创新举措,天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这些题材皆是争夺中国新闻奖的热门题材。

  这次获得一等奖的《(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讲述的正是浙江数字化改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报道以“小”见“大”,通过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理念之变、思路之变、机制之变和作风之变,呈现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破题精神和探路担当。

《(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

  《(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

  获得二等奖的《在红船边,看见美好中国》,词句从红船启航地嘉兴的变化写起,用身边的故事和数据,解释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探索共同富裕、为什么共同富裕看浙江等。

  所以,基层也有大新闻。有浙江人的地方,就有奋斗和创新的故事。浙江,与生俱来就是新闻的富矿。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对媒体人极大的考验,也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把“钥匙”。

  这样的报道,既要展现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让“歪果仁”感兴趣、愿意看,愿意为中国故事点赞。

  去年上半年,国际上对新疆棉的讨论沸沸扬扬,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借机发挥,恶意诋毁中国。当时,浙江媒体不仅直面这个话题,还进行了采访和直播。

  “国外说我们是用劳工采棉花,那我们就用直播画面来粉碎谣言。”在《亚克西!新疆棉花朵朵开》的直播镜头里,一望无际的大棉田仿佛近在眼前,数字化机械采棉机下出丰收的金色“蛋卷”,专家学者、国际采购商、棉花学会会长纷纷发声,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驳斥所谓的“新疆劳工问题”。

《亚克西!新疆棉花朵朵开》

  《亚克西!新疆棉花朵朵开》

  再比如余杭融媒体中心的《一条“机器鱼”遨游万米深海》,不仅把浙江最新的科研成果——深海机器人,推上了国际舞台,赢得国际权威专家的点赞,还因此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

  敢碰敏感话题,敢说真实情况,汇聚人民声音,弘扬中国精神,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

  四

  有人认为,获奖新闻作品一靠记者实力,二靠评奖运气。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是,如果想要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新闻作品大量、持续产出,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机制的保障,以及整个新闻行业的良好氛围。

  笔者发现,有一支只有15人的团队,平均年龄29岁,竟然有4件作品获奖,占据了浙江省获奖数量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来自浙江卫视的《今日评说》栏目组。他们靠什么拿这么多奖?

《今日评说》2021年9月14日刊播节目《对话“陋室画家”位光明:人生的画布 我最喜欢画暖色》

  《今日评说》2021年9月14日刊播节目《对话“陋室画家”位光明:人生的画布 我最喜欢画暖色》

  据笔者了解,这个团队,在思想上,始终把做好新闻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在选题上,强调国际视野、浙江视角;在方法上,强调创优日常化、日常创优化;在人员上,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尤其是年轻编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几点中,绷紧思想上这根弦尤为重要。临近年底,一些媒体的记者挑灯夜战,只为赶在12月31日24点前完成任务,冲一波奖,蹭一波热度,搏一次运气。但临时抱佛脚,为评奖而做,能出好作品吗?还是得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精品意识贯穿始终。

  在《今日评说》栏目团队,“评奖片”的概念被淡化,大家共同的追求是做好新闻。在办公室,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期节目播出后,三五个记者聚在一块,对着电脑“指手画脚”。他们在讨论这个片子拍得好不好、文稿写得好不好,换作自己的话,怎么拍、怎么剪。于是,一期普通的日常节目,能被挖掘出更大价值;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能找到他身上更多的闪光点。

  不管团队人多还是人少,只有沉心、用心、专心,才能做出好新闻。

  说评奖,不仅仅是为了评奖,而是期望今后浙江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越来越多、好新闻生长的土壤越来越好、“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越来越多,浙江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