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不打自败。
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件,关乎长远,做的是“人心”的工作。可以说,人类社会每一次“闯关夺隘”,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这个“风向标”和“助推器”。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我们坐在理论的“富矿”上,躺在思想的“摇篮”里,站在实践的“高峰”处,拥有搞研究、出成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
但实话实说,虽然我们早早就提出建设社科强省的目标任务,也一直在努力奔跑,但与目标还是有不小差距。
究竟什么是社科强省?社科强省强在哪、怎么强?要怎样让社科强省看得见、摸得着,让浙江社科工作走在全国最前列?这一系列叩问还需我们认真解答。
一
社科强省有多强,首要在于我们取得的成果有多大、铸就的高地有多高。
浙江作为重要萌发地,是为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探路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成果必须带着浙江“烙印”。
这几年,浙江通过实施理论溯源工程,从“富矿”中挖出了不少“金子”。而接下来,溯源工程的迭代升级之路已经铺开:“共同富裕”、“八八战略”、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要窗口”提出5周年和“十四五”收官等,都是接下来要深挖的矿场。
社科强省之担当,就是找准主赛道、当好主攻手,聚焦原创性、学理化,立足浙江、解读中国,创造出更多大成果。
比如,前阵子广受关注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就是这样一个叫得响的成果。而孕育出“大系”的文化研究工程,是我们“出产品、出成果”的看家法宝之一,还得继续做深做实,把品牌越擦越亮。
每逢重要节点,都是社科成果的一次大阅兵。明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这将是对浙江社科理论界的一次大战大考。期待浙江的社科理论界抓住这一契机,集中优势火力、上好全部弹药,好好打出几梭子弹,拿出几道响当当的“硬菜”,既要有老少皆宜的“水果拼盘”,也要上浓缩了干货的“主菜硬菜”,为明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献上大礼。
二
社科人才是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社科强省也理应是社科人才的强省。
我们经常在问,浙江的“郑永年”在哪里?浙江的“张维为”又在哪里?没有几个这样在学术上、理论大众化方面的领军人物,又哪来的社科强省?
浙江拥有3万多社科工作者,但在全国叫得响、在关键时刻能够出来发声、在重大问题上发挥认知引领作用的理论大家,还是屈指可数。
没有任何借口,我们要做的就是迎头赶上、跨越超越。
培养优秀人才,一方面要从“苗子”抓起。抓紧物色一批有才气、有担当、有格局的好苗子,看准了就多创造机会、狠狠培养,造就培育几个在关键时刻能为党发声、为国思考的青年中坚、名家大家,加快集聚一批社科领域的“灵魂人物”“大笔杆子”。
如何发现更多的“未来社科专家”,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资源投放和政策倾斜力度,在更高水位上构筑人才“蓄水池”。
除了内育“栋梁”,还得外引“凤凰”。而若想引得凤凰来,则需栽好梧桐树。
比如,想办法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社科人才,把该投的资源砸下去,把该出的政策推出来,邀请、吸引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浙江、解读浙江,抬升浙江在全国理论界的江湖地位。相信“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有足够的素材可供挖掘和使用。
当然,不管是自己培养的,还是外面引进的,只要是人才,就应给予相应的支持。该给的项目、资金、保障不能缺位,该出的题目、交的任务、压的担子也不能含糊,激励与倒逼双管齐下,保证最大限度出成果、出人才。
三
评判一个地方是不是社科强省,也体现在成果的传播力、抵达率和影响力上,体现在实践转化、学界反响和受众认可上。而这些,呼唤有影响力的“大平台”。
有人曾打趣地说,现在我们不少社科理论成果,“发表是结题依据,评奖是主要目的,批示是衡量标准,束之高阁是最终归宿”。这样的社科研究,毫无疑问,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理论成果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浙江宣传”就曾发表《之江轩|社科研究不能“小众循环”》。如果我们编写的一整套理论丛书、一系列理论文章,社会上没人看、没人读,那再好的价值只能循环在圈内。孤芳自赏从来都不是社科工作的价值追求。
如何让我们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远?关键得有有影响力的平台。
比如,社科成果要敢于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人心”,传统意义上的“田间地头”,早已转移到十几亿人手上的那块移动小屏。像前些天“浙江宣传”推出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光公号本身的阅读量就有1970多万,全网点击量10多亿。社科理论界也应到这个战场上去“攻城略地”,把文章写到移动端、传递到手机屏,把观点写进人心里,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
社科成果,也应有与成果相匹配的高端学术平台,这是社科理论界放大影响力的关键载体。这些年,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学术中国”高峰论坛、上海社科院主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等,都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社科学者。在浙江,今年5月举办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峰论坛,同样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理论论坛,是难以发出自己声音、输出自己影响力的。
同时,社科工作是一项胸怀“国之大者”的工作,要为党委、政府谋实策、出良策。这是社科研究的硬核实力,也是社科工作的基本盘。
比如,我们虽然建成了相对完善的智库体系,但“国字号”仅有1家,也就是真正能在国家平台上发出声音的就这么1家,值得深思。
我们的社科工作者,只有在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上和重大决策关口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拿出真知灼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四
社科强省的强,也在于站得高、望得远,拥有谋大事的格局。
社科强省建设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专家学者的单兵作战,而是社科战线的集团冲锋。如果没有大视野,不建立大体系,就不可能形成大合力。
建设社科强省,光喊口号再喊多少年都没用;目标中不溜秋建成了也只是自己定义的强省。今天浙江发展的格局和定位,决定了我们的目标要更远、标准要更高,要按照“标杆”“标兵”要求来找方向、找位次,所有工作朝着“拼第一、做示范”往前冲。
现在,有的社科工作者,在大局、大势面前有“佛系”的不良倾向,快到评职称了,才想着做点东西,利益攸关时才去争一争;有的到处走穴,甚至不再搞科研,而是忙自己的产业,可谓不亦乐乎。如果干社科工作,“小我”太多、“大我”太少,把主业当副业,是永远干不了大事、也干不成大事的。
必须看到,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场域、话语体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科工作的路径、打法也要随之改变。如果我们还沉浸于“老一套”、老状态,不调整跑道、不改革创新,“自我说服”大于“自我逼迫”,社科强省建设是搞不好的。只有从体制机制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出发,找准症结、破题破圈,真正意义上推进组织变革、制度重塑,才能让每一位社科工作者有所趋赴、找到奔头、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拳头要有力道,必须把五个手指紧紧攥在一起。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各类资源、所有优势、全部要素聚集在社科强省建设的刀刃上,才能真正在“高原”之上筑起“高峰”,在“先行”之中当好“先锋”,让社科强省的步伐快快地跑起来,将社科成果的含金量狠狠地提上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