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吴昌硕的梅花世界

字体:
—2022—
12/11
07:54:00
2022-12-11 07:54:00 来源:浙江宣传

  杭州西湖小孤山,因林逋闻名。林逋,就是人称“梅妻鹤子”的那位北宋诗人,一生爱梅,写了不少咏梅诗。

  1904年,“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依孤山南麓建成。谁曾想,首任掌门人吴昌硕竟也是个爱梅成痴的人。他爱梅、画梅、咏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而其以梅为题的传世作品,亦留下了不少气韵十足的艺术佳话。

  如今,一代宗师已离开整整95个年头。品其诗书、观其画印,依然似有梅花暗香沁来。

  一生嗜梅,引梅为知己。吴昌硕的梅花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天地?

  一

  回顾吴昌硕的一生,梅花踪迹处处可寻。

  1844年,吴昌硕生于安吉鄣吴村,村外十里处有一小溪名曰“梅溪”,因两岸遍植梅花而得名。吴昌硕幼时常借钓鱼之名,步行十里到此赏梅。日久即生情,梅花出世之姿映其眼、入其心。

  可好景不长,吴昌硕此番赏梅的闲情逸致因战乱而按下了暂停键。颠沛流离中,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直到二十多岁才回到家乡,与父亲在安吉安城开辟芜园。

  芜园,可谓吴昌硕一生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也正是在此处,他与梅花感情日益浓厚。

  彼时,园内有一老梅倚于墙边,吴昌硕珍爱非常。为了不使这株老梅孤寂,他在耕读之余,花了数年时间,在乡间野岭中选了三十六株形态各异的野梅移植园中。从此,他精心呵护,与梅为伴,视若知己。

  此后几十年,尽管拜师苏沪,游历湖海,但吴昌硕的生活中总留有梅花的印迹。

  每年岁朝,他总爱以红梅、水仙、石头为题绘岁朝图。每逢生日,他也画梅。82岁寿辰那天,吴昌硕更是把自己比作梅花,画成梅花大障,气势磅礴,昂然傲世之态,溢于画表。

  每当梅花盛开时,他都要到苏州邓尉、杭州孤山、余杭超山等地赏梅。尤其是暮年,吴昌硕对梅花的眷爱之情更增。80岁的某日,吴昌硕本已在杭州孤山与西泠印社社员们雅聚,听闻余杭超山梅花花事正好,便无论如何要乘舟探梅去。乘兴之时,他就在梅花丛中与家人饮宴,还为寺僧作宋梅图一幅赠以留念。

  1927年春,为避兵乱,吴昌硕再度携儿孙来到超山。为了永远与十里梅花结伴,他亲选超山作长眠之所,叮嘱儿辈必得遵行。当年底,吴昌硕去世,后人将他葬在超山,以遂其“安得梅边结茅屋”之愿想。

  一生植梅、爱梅,吴昌硕视梅为知己,而梅的品质与精神也如暗香浮动,让他的艺术生涯飘逸着独特气质。

  二

  吴昌硕的笔墨,毫不吝啬于梅花,更不遗余力地演绎着梅的特质。

  “画气不画形。”在吴昌硕的创作立场里,“作画时须凭一股气”,追求的是“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而他的诗、书、印与他的画亦相得益彰,无不延续着这种如梅之劲骨的气势。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爱梅,眷眷之心溢于言表,便以梅寄情、托梅言志,将梅融入艺术创作中,任其在诗、书、画、印中绽放。

  先看诗书。吴昌硕一生所写诗作,三分之一是咏梅。芜园梅树遭雪侵,他写下“击栏悲歌无以喻我怀也”的悲伤;和师友踏雪赏梅,他写下“铁骨冰肌历岁寒,一枝香倚海天宽”的豪迈;月下观梅,他写下“花瓣皆含月光,碎月横空,香沁肌骨”的感怀。

  再看画。梅花也是吴昌硕绘画作品中出场最多的。他自创“扫梅”笔法,用大篆、草书的笔法画梅。树干大胆以篆籀之笔写出,遒枝劲节;梅瓣以顿笔点出,碎玉横空。任自己意兴,纵笔挥洒,一气呵成,画面生机勃勃,极富视觉张力。

  因此,他所画墨梅,能传其心境,“此时点墨胸中无,但觉梅花助清气”;画红梅,彩霞流光,能感“无势利心,无机械心,形迹两忘,超然尘垢之外”之精神;画雪中绿梅,佳趣盈然,令人慨叹“不知是雪是梅花”。

  最后看印。在日本,吴昌硕被称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在篆刻圈,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刻印,遇到某个字在印中摆不妥当时,可以去翻翻吴昌硕的印谱,大致都能找到答案。

  吴昌硕如何刻印抒怀?念故乡,他治“梅花手段”印,将记忆中盛载了喜怒哀乐的梅花倾尽融入。后又专门刻边款:“故鄣后山有老梅树四五株,横斜疏密,时饶逸均,予当于著花处貌其状,觉香风袭袭,从十指间出也。”这段款跋读来,使人仿佛置身梅林,微风徐来,枝影疏斜,香远溢清。字里行间,足见其爱梅之意,思故园之深情。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是吴昌硕的创作心得,是他给自己的艺术生涯设立的标尺,也道出了艺术作品如何直抵人心最质朴的方法。

  三

  有人说,吴昌硕所挥毫的,是绽放在纸上的梅花,更是精神风骨的写照。

  梅花,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其性高洁、坚强、谦逊,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古往今来,画梅、写梅者无数。而吴昌硕为什么能将梅的姿态和气质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向来为人们激赏?

  再看吴昌硕的人生轨迹,或许能寻到答案。

  14岁正式学习篆刻,之后从未放下。吴昌硕曾用的刻刀是大铁钉磨成,印石也是就地取材,有时还从河滩上捡石头,偶尔用破砖旧瓦代替。但他的作品却出人意料的刚劲老辣,酣畅淋漓。

  有一次,由于刻印时间太长,天寒手僵,吴昌硕不小心被刻刀切伤左手无名指,指甲脱落,血流如注。但苦难并未击退他,反而成为了他人生的“磨刀石”,吴昌硕于金石道上终得大成。

  1899年11月,吴昌硕当上了安东(今江苏涟水县)县令,却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月便愤然辞官而去。他刻印以明志:“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一月安东令”。

  此后他以卖画为生,生活不免穷困。但吴昌硕一生对艺事坚毅执着,即使生活困顿艰辛,也不改其“平生能事写梅花”之痴心。

  1911年,68岁的吴昌硕定居上海。他全力投身绘画艺术创作,以传统士大夫诗画书合一的形式,并融通篆印,终于华丽转身,从艺术大家向海派艺坛旗帜性人物嬗变。

  常有人说,吴昌硕有铁笔,每一笔都是有金石气的。他扫除了晚清时期画坛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陋习,使得画坛出现了一股清新的繁荣景象。

  大师远去,风骨烁今。

  回想当年,吴昌硕在《芜园图自题》诗中写道:“念我手植梅,及今应一丈。”

  如今,故乡终有了吴昌硕深爱的梅海,每年梅花绽放时,数万人踏春寻梅,怀想大师。而将梅花引作知己的吴昌硕,留给世人的身影,也如梅花般风骨俊傲,不趋荣利,于严寒中亦凌霜斗雪,自强不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