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岁月“酱”好味

字体:
—2025—
02/20
10:17:27
2025-02-20 10:17:27 来源:浙江宣传

  江南人家最浓的烟火气,有时不在灶台上,而在屋檐下。只因那酱鸭、酱肉、酱蹄髈等各式酱货用绳子系着,一字排开又错落有致,晒出褐红的光泽感,溢出熟悉的烟火气,不失“雨声落落屋檐头”般的诗情画意。

  这道独特的风景线,诱得路人张望,勾得孩童早归。一味酱香,究竟藏着几多惦恋?江南的酱香,为什么让人如此钟爱?

图片

晒酱货 图源:“嘉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酱,大多以佐料的形式出现。家常小炒、宴客硬菜、汤水炖品,皆可以与之组成“搭子”,且搭得恰如其分。

  悠长的酱韵之于一日三餐,是提味的能手。宫保鸡丁、酱烧鸡腿、红烧鲈鱼、鱼香茄子、酱卤牛肉……哪怕是一张酱香饼,皆可因“酱”添花,好吃到令人忍不住吮手指。

  老底子的江南人家几乎都做得一手好酱货。每到年终岁末时,酱就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

  邻舍隔壁间,趁着出门一道买菜,或是在阳台晒被子晾衣服的辰光,就可凑近身子细细谋划:“酱点什么吃吃?”主意还没定下来,嘴里竟已早早地咂巴起滋味来。屋檐下将会有哪几样得意酱物,以及餐桌上的啧啧称赞声,已在脑海中预演了起来。

  要成就餐桌上的“扛把子”,人们也是不怕麻烦的。采买食材这一环,就得用足心思。肉得挑肥瘦相间的,菜场的老主顾则习惯提前与摊主约定好,只为将最新鲜上好的肉腌渍到位。酱肉的门道,全在抹、腌、浸、晒的功夫里。用盐腌到“抽离”了水分,再用酱油浸上几天,待到晾挂环节,就尽管把时间交给日晒和风吹。

  要说这味酱香,甚至都没有标准技法和精确配比,家家户户都有各自的制法,一家也有一家的滋味,但不妨碍最终都是自家的专属好味,如此这般岂不妙哉?

  酱货,是急不得的慢功夫。晒得足、吹得干、晾得够,方能透出沁人的酱香和枣红的肉色。像江南的酱鸭,追求的就是肉质紧实、瘦而不柴、咸香耐嚼。哪怕是鸭骨头,都能吮出醇厚的味道。此时,若是再配上一壶温热的自酿米酒,便真是用山珍海味都换不走。

  冬日的暖阳、寒风的低语连同对春日暖阳的热盼,通通酿入一挂挂的酱货里。人间至味,亦不过如此。

图片

酱蹄髈 图源:“看秀洲”微信公众号

  二

  用酱腌制的肉食,是最令人垂涎的硬货之一。酱鸭、酱肉和酱蹄髈,虽是酱货界的“老三样”,却也是“常胜将军”,最是经典好味得人心。一味酱香,更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今日切几块酱肉蒸蛋,明日切半只酱鸭与鲜笋一锅炖,顺便剪两段酱香肠尝尝。

  对酱的偏爱,古已有之。三千多年前,就已有酱的存在,古人称其为“醢”。《说文》载:“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历史上的“吃酱控”有不少,至圣孔子就曾有“不得其酱,不食”之说,可见酱对于饮食的重要性。

  酱文化绵延至今,连同江南人家的生活也被“腌”得入味,无怪乎名人名家都要为酱多加着墨。比如漫画大师丰子恺在招待朋友时,也常要备上几盘酱货,他在《湖畔夜饮》里就曾写道:“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机旁的方桌上……”

  鲁迅先生的“美食清单”里,也有酱鸭登场。《鲁迅全集》中,1935年,身在上海的鲁迅给母亲写的一封家书中提到:“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

  翻看一代文豪茅盾的“美食圈”,家乡乌镇有家中华老字号做的酱鸭,是他的心头好。他常常光顾这家店,有时买回去自己品尝,有时还当作心意分享给好友。

  江南之地,总是不缺硬菜美馔。但勤劳智慧的人们,仍偏爱用豆子酿成酱,再用酱锁住绵长的家乡味。很多时候,它就像一根扯不断的风筝线,牵引着游子对家乡和故人的念想。

图片

晒酱鸭 图源:“越城文旅”微信公众号

  三

  想来,舌尖上的中国,似乎没有哪个地方是不与酱及酱货打交道的。

  单论酱品,北京芝麻酱、郫县豆瓣酱、千岛湖麻虾酱、桐乡辣酱……每一种酱料都自带坐标定位,走不脱,也离不开。在此生活的人们,甘愿在它的怀抱里,心生舌尖的欢喜。像极了春天的拂柳、秋天的微风、夏日的虫鸣、冬日的暖阳,包裹着每一个地方的日常。

  与其说酱是小配料,不如说它是兼容并蓄的担纲。咸香酸辣,皆可入怀;蔬果肉蛋,尽管融入。它默默包容着各种食材,替蔬果提提香、帮鸡鸭解解腻。“酱”出来的舌尖之味,弥漫着珍贵的生活气,一张餐桌、几盘家乡菜,便将亲朋凝聚在一起,欢笑声伴着酱香升腾,这何尝不是喻指着“好日子”的在场。

  与其说酱是豆酿制,不如说它是如歌岁月的回馈。制酱货,最要不得的就是着急忙慌。此时,时间反而是最好的基底,且讲求多寡随意、丰俭由人。岁月“酱”好味,也酿出一份从容不迫的自洽。

  做酱像是小火慢炖,看起来平平无奇,内里却有层次、有温度。就着酱,好好吃饭,家人的关心和叮嘱犹在眼前。吃着吃着,便吃出了一个道理:世界变化快,你先别急,生活终归是自己的,值得永远认真。

  与其说酱是寻常物,不如说它是家乡味道的引子。当我们谈论酱的时候,还在谈论一种对家乡的牵挂。明明物质越来越充沛,我们可以随时出门“撮一顿”,也可以拿出手机点个外卖,各式餐馆和菜品足以挑花眼,但远走他乡的人啊,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老家灶头上的那一盘酱肉,或是“奶奶牌”的酱料。

  不论吃什么,不论在何方,那熟悉的酱味,都是原乡与亲情精炼而直白的表达。一挂酱货,是家的味道,也是带得走的乡愁。正如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所讲的故事:有个人跟着剧团外出,却从不吃食堂,每次都是自己烙几十张烙饼,每餐用烙饼裹着诸如酱、臭豆腐这样的小菜吃,等吃完了,就开始想家,想家乡的吃食。

  这份酱香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