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归来方知山河重》为啥惹共鸣

字体:
—2025—
09/01
09:06:09
2025-09-01 09:06:09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都热泪盈眶”“我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代,都是英雄的后代”“未来的我们,因曾有你们而幸福”……近期,抗战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正在全网热播。

  截至8月31日,《归来方知山河重》仅短视频平台播放量就超过4.96亿次,并多次登上社交媒体话题热榜。

  那么,《归来方知山河重》又有什么独特的视角呈现,为啥能引起许多Z世代观众的深刻共鸣?

  《归来方知山河重》海报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从“书本的旁观者”到“历史的亲历者”。《归来方知山河重》凭借着微短剧轻体量、快节奏、接地气的特点,以每集不到10分钟的时长和大量的手持摄影、主观镜头,契合了年轻人碎片化阅读、视觉化表达和情感化互动的观看习惯。当主人公子涵从大学宿舍突兀地出现在1937年的钱塘江畔,他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历史洪流的参与者。在这段经历里,他与茅以升一同见证炸桥的悲壮,在乌斯浑河的对岸目睹八位女战士沉入冰冷的江水,在刘老庄的煤油灯下记录下最后的党员名单……这种“在场感”,将爱国情怀演绎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生离死别,让观众跟随子涵的视角,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发现”。

  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到有血有肉的选择。《归来方知山河重》的五个故事单元,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茅以升为亲手炸掉呕心沥血建成的大桥而长跪不起,那一声“昨日桥建起,是为了百姓生;今日桥炸毁,是为了百姓活”的感叹和“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是一位知识分子以身许国的担当。抗联的女战士们也曾是爱美、爱笑的年轻姑娘,会为一朵野花而欣喜,但国难当头,她们毅然选择用生命掩护大部队突围。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让他们的最终选择更显悲壮与崇高。

  从过去的伤痛到今日之繁华。在悲壮的底色中,《归来方知山河重》始终贯穿着一条关于“希望”与“传承”的亮线。当子涵向抗联女战士们描述那个“没有战争……每个人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有书读”的未来时,希望的种子便已种下。剧中最具神来之笔的,莫过于黄珏烈士“魂归”2025年的情节。当她看到和平年代的繁华盛景时,她和战友们为之奋斗的“未来”变得具体、清晰、可触摸。这一刻,所有的牺牲都有了最直观的答案。剧终,当历史画面交叠变换,英雄们为之奋斗牺牲换来的新中国展示在观众面前,作品完成了与观众的最后一次对话: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我们眼前的山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是历史的转述者,它们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历史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情的故事,让观众在历史的回望中,重新认识现在、启迪未来。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上,通过穿越、悬疑等元素与抗战的结合,让那段沉重而又壮烈的历史以不同形式走进了年轻观众的心中。但是创新不等于胡编,有些抗战微短剧在流量的驱使下,把抗战剧变成了爱情剧、偶像剧、悬疑剧,唯独淡化了本应浓墨重彩的历史。

  这些新一批的“抗战神剧”里,个人英雄主义被神话,同时敌人被不断降智弱化,甚至有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出现在战场上,将困难变成了娱乐,稀释了历史的沉重感、严肃性。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抗战神剧”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容易让年轻人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从影视剧等抗战文艺作品来说,既要有形式的创新,更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在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中,穿越时空的烟云,厘清历史的真相,知晓山河之恸、山河之烈和山河之重。

  《归来方知山河重》海报 图源:网络

  归来方知山河恸。历史不是一部爽剧,屈辱虽不忍卒读,却是历史真实的一面,需要我们直面和铭记。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写道:“我感到非常恐惧:30万中国人被残杀的历史可能会消失,就像这些受害者曾在日本占领之下消失一样。”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实验、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人无家可归……80多年后,随着一代代人的老去,那段历史逐渐化作了书本上的文字和建筑上的痕迹。如何让更多人铭记那段历史之痛?文艺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将历史的悲恸展现在世界面前。

  归来方知山河烈。一寸山河一寸血,连接抗战历史和现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面对山河破碎,他们如何在彷徨中找到出路?当家国不能两全,他们是如何作出抉择的?身临绝境时,他们为何能坦然面对生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直至战死仍然保持战斗姿态的杨靖宇,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纵身跳下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中国空军战士……他们的勇敢坚韧、视死如归,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创作、讲述,让历史映照现在,让今人理解先辈,在鲜活的故事中,代代传承英雄的精神与气质。

  归来方知山河重。“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塑造当下与未来重要时间节点的精神锚点。山河之重,在于那段历史带来的沉重感,在于今日繁华的来之不易,更在于要明白未来如何才能继续成功的职责。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形态,如何看待世界纷争,如何走出生活中的迷茫,如何找到远行的道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历史可以为鉴,也可以为镜。

  “当年轻灵魂触碰烽火世代,方知今日山河之重。”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滚烫记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