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俞创硕的战地岁月

字体:
—2025—
09/11
09:08:47
2025-09-11 09:08:47 来源:浙江宣传

  今年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持续热映,票房逼近30亿元。发生在吉祥照相馆里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不惜一切代价留存下来的底片,揭开了日军暴行的历史真相。

  抗战岁月里,同样有一群战地记者,为了照片,不顾个人安危,穿越在战场火线,用镜头定格历史。所谓:“战士英雄关山壮,前方抗敌之忠烈事迹非文字所可形容,唯摄影乃能见其真实

  他们中的一位——俞创硕,曾留下许多经典照片。他的镜头里,有战争的残酷,有英雄的壮烈,也有胜利的喜悦。

  最为提振士气的是一张名为《胜利归来》的照片,照片忠实记录了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战士带着战利品凯旋的场景。在这张照片里,八路军战士有的头戴缴获的头盔,有的手举缴来的枪支、佩剑,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容。

  在光影的世界里,瞬间也有恒久的力量。今天,我们走进俞创硕那火热的战地岁月。

图片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胜利归来。俞创硕 摄 图源:“平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从青年起,艺术报国,就成为了俞创硕的人生理想。

  1911年,俞创硕出生在浙江平湖。1930年,自幼热爱美术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这所充满艺术气息的学校里,俞创硕无比珍惜学习机会,刻苦钻研绘画技艺,开始勾勒自己的艺术人生。

  思想和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也点燃了俞创硕的青春热血。他和同学们以画笔为矛,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并走上上海的街头,逐一张贴宣传。艺术报国的理想,在他的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随后,俞创硕加入校友沈逸千发起成立的“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两度北上宣传抗日救国。两次远征,途经十多个省,壮行数万里。1933年2月,“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大型画展,宣传抗日。一周时间里,涌进5万多名参观者。

  这次的南京之行,让22岁的俞创硕与摄影结缘。

  目睹画展上热烈振奋的场景,俞创硕陷入沉思,他觉得仅靠静默的画作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更纪实的摄影,于是兴趣逐渐转移到了摄影领域。在随后的宣传团征途中,俞创硕总是一边作画,一边拍摄。流离的百姓、焦黑的断壁、荒芜的家园……一帧帧定格的画面,激起了他内心汹涌的报国力量。

  1935年秋天,宣传团完成使命后解散。两次远征,走出象牙塔的俞创硕体察了国情,磨砺了精神,实践了技艺。这些经历,锤炼了一位战地记者所应该具备的意志、毅力、胆量、能力。

  他人生、事业的远征从此开始。

图片

 平湖市新埭镇俞创硕故居 图源:“浙江党史”微信公众号

  二

  生逢战火,何以青春?上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万千中华儿女以不同方式共赴国难。彼时,26岁的俞创硕和同学顾廷鹏心怀赤诚,以《良友》等画报社摄影记者的名义,扛起相机从上海奔赴抗日前线。

  向着战火一路北上,平津已经沦陷,华北危急,山河破碎。这年秋天,他们一行赶到了山西太原,并结识了范长江、孟秋江等。同样怀揣报国之志的青年,在这里聚首。

  当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刚刚改编成八路军,部队已开进山西,他激动不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拍摄这支军队!

  那一刻,找到八路军成为俞创硕内心最大的渴望。

  一路跋涉,艰难寻找。一次与八路军遗憾错过,他懊恼不已。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第115师已在平型关打了一场胜仗,刚刚回到五台山。

  他立刻星夜兼程赶到五台山,看到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和军民亲如一家的温暖场景,他举起片刻不离手的相机。得之不易的胜利、八路军严明的军纪、军民相拥的动人时刻……一一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八路军的将领们,欣然接受了他的采访。

  1938年2月,第134期《良友》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封面人物,并配发了八路军根据地的采访报道,其中许多摄影照片出自俞创硕。彼时的《良友》因刊载内容丰富、印刷制作精美,“不特销行于中国各地,即海外各国,亦无不有《良友》之踪迹”。

  俞创硕曾这样写道:“首战平型关取得辉煌胜利,我拍摄了大量前线军民活动照片……全国人民第一次看到八路军真正抗日的英雄事实,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

图片

八路军帮助农民收割庄稼。俞创硕 摄 图源:“文艺嘉兴”微信公众号

  三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的这句名言,是许多战地记者的职业信条,与卡帕同时代的俞创硕也不例外。

  从北到南,俞创硕从未停下脚步。抗战期间,他先后赴平型关、台儿庄、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场,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用镜头刻画出荡气回肠的抗战记忆,呈现了一个血与火铸炼的中国。

  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令他动容。“敌人的炮火虽然厉害,但是抵不住咱们拼命的决心”,这是中国军人无畏的心声。战况激烈时,许多受了伤的战士,都毅然地谢绝了卫生员的救治,“不要紧的,我还是继续着干吧”,便掉头拿起枪再上前线了。这种精神令俞创硕感慨,真不愧为英勇的民族战士。

  战火的无情,也让他“九死一生”。白天去前线拍照,晚上就在旅馆房间里,拉上一块黑布做临时暗房冲洗胶片。有时候白天随军开会,会开到一半,敌军的轰炸机就在头顶狂轰乱炸,等冲回旅馆,眼前便只剩一片狼藉,行李和照片都无辜“阵亡”。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要记录、保存一段影像,难于上青天,常常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台儿庄血战时,俞创硕用镜头记录了整个战斗过程。1944年收复云南腾冲的战斗中,他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腾冲城内巷战激烈,一发炮弹猝不及防地呼啸而来,剧烈的爆炸让他一时失去了知觉。良久,苏醒后的俞创硕踉跄地从死人和瓦砾堆里爬出来,摸摸身上,发现自己竟没受伤。刚捡回一条命的他,来不及多想,便义无反顾地冲向前线拍摄。

  新中国成立后,俞创硕留在了《解放日报》,当镜头从战场转向人民,里面不再是伤痛,而是洋溢着希望和幸福。

  然而,俞创硕用镜头定格的战地瞬间,不仅激励了广大民众投身救亡图存活动,即便跨越岁月沉淀,仍带着直抵人心的穿透力,让我们始终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幸福,来自前人的负重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