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让“小人物”更多被看见

字体:
—2025—
10/25
11:15:14
2025-10-25 11:15:14 来源:浙江宣传

  今年国庆前后,江西景德镇一位被网友称为“鸡排哥”的摊主因其独特的“脱口秀式”销售风格,在网上爆红,不少人将其视作“小人物”活成自己领域“大主角”的典范。

  不难看到,这些所谓的“小人物”没有显赫的地位、耀眼的财富,却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诠释着对大时代的理解和参与。

  一直以来,无论是作家、导演,还是媒体记者、短视频博主等,都乐于将镜头或笔触对准“小人物”,他们所带来的“流量奇迹”看似偶然,实则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那么,“小人物”为何能够牵动人心?如何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被看见?

 日落时的杭州西湖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小人物”,更多指一个个普通人、平凡个体。

  回顾历史,无数“小人物”的故事,让人们得以理解历史、读懂时代。如果我们细读深挖史籍,会发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初,摆摊被视作“投机倒把”,是不被允许的。这时义乌一位普通农妇冯爱倩勇敢地站了出来,拦住了正要外出的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诉说自己的困境和对摆摊的渴望。这一拦,拉开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大幕。

  文艺作品中“小人物”的跌宕人生,常能引起强烈共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普通读者或观众的生活境遇多有相似之处,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今年暑期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讲述几个“无名之辈”一路升级打怪的故事,启发人们走好自己的“取经路”,比成为“超级英雄”更重要。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闻名于世,是借由“小人物”努力生活的画面,将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徐徐铺陈。而有位年轻画家则通过画笔和镜头,对这些“小人物”进行重新挖掘、呈现,其作品让网友们产生强烈共情。

  在社交舆论场,撬动“大流量”的“小人物”不在少数。有句话说得好,“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这句话精准诠释了“小人物”为何能有“大流量”。去年,理发师李晓华因其精湛的理发技艺和真诚的待客态度,在网上迅速走红,不到一个月涨粉400多万。27岁的河南农家女孩“李福贵”自费2万多元,带着46位老人走出大山,去郑州旅游,视频发布后,获得超1100万点赞。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我的日常vlog”“记录生活”等标签颇受欢迎,不少博主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获得大量网友的青睐。

  二

  那么,究竟是今天的网友重新认识了平凡的意义,还是“小人物”的故事本身就值得被看见、被称颂?

  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境遇,折射出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轨迹。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大时代的壮阔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参与和行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在《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一书中,通过展现“小人物”的生活面貌,深刻反映19世纪中国乡村生活的不同面貌。今年3月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纪录片《海云阿姨》,以细腻的镜头跟踪记录了蒙古族女性海云的不凡蜕变。她从下岗女工成长为“金牌月嫂”的人生轨迹,映射出中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中国的蓬勃发展态势。

  “小人物”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缩影,因而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小人物”所遭遇的不幸与坎坷,所付出的努力与挣扎,正是平凡个体的真实写照,人们在感受这些艰难时产生情绪共振。去年的热播电视剧《小巷人家》,便是通过对“小人物”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人情冷暖的精心描摹,折射出普通家庭在社会变迁中面临的住房、教育、就业等共性问题,大量观众在看剧时产生强烈代入感,从中获得心理治愈。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更是写尽了“小人物”的无奈与委屈,故事中每个人都在竭力应对生活的不易。

  在“我也可以”等心理作用下,“小人物”的逆袭经历往往能激励更多人努力奋斗。如今,许多人意识到,自己拼搏一生可能也只是归于平凡,但仍然希望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当看到历史上以及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中“小人物”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时,不免受到激励,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外卖小哥考上名校”等新闻总是能够抓住公众眼球。

  三

  有人说,“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小人物”的尊重与认可,是一个社会公平程度和道德水平的体现。如何让更多的“小人物”被看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妨重新定义“小人物”。在有些人的认知里,“小人物”常常意味着籍籍无名、没什么特别夺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多元发展、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合理,我们对于“小人物”的定义和认识也该发生改变。要知道,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的人们给你我最多感动。人并非只有登上山顶才有价值,站在半山腰或山脚同样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有的人尽管看上去并不显眼,却在各自领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绽放人性光辉,这样的“小人物”其实并不小,值得讴歌和敬畏。

  把镜头和麦克风对准“小人物”。近年来,微观史学在国内走红,这从侧面反映出,许多人十分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故事,也期待能有更多的镜头和麦克风对准平凡个体。但是,要真正讲好“小人物”的故事并不容易。在对象选择上,需要找到其公共性,比如某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呈现他们的经历和命运来透视时代。而在具体挖掘过程中,丰富而鲜活的细节必不可少。像老舍就擅长写“小人物”,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刻画,抽丝剥茧揭示社会风貌和人间百态。

  “小人物”也可以主动“被看见”。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了发声与展示自己的机会。“鸡排哥”“理发师晓华”等人意外走红网络,也离不开他们的主动传播。让更多“小人物”被看见,就需要有更多人主动站出来,讲述身边的火热生活,积极定义自己的人生。最近几年,不少乡村青年因发布“土味视频”引发关注,不仅让网友们看见他们的价值与诉求,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任何一个大时代,都是由无数个平凡个体所构成的。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篇章,最终汇成一个砥砺奋进的中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今年国庆前后,江西景德镇一位被网友称为“鸡排哥”的摊主因其独特的“脱口秀式”销售风格,在网上爆红,不少人将其视作“小人物”活成自己领域“大主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