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一条内容,说学中文的外国人认为“水开了”是很风雅的说法,沸水翻腾,就像花朵盛开。而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却因千万遍使用这一日常说法,很难感受到诗意。对于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语言“磨损”。
人们总是将日复一日的风景忽略为最寻常的背景。这是因为大脑在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等过程中,会不断建立新的神经回路。熟悉的东西不再引起特殊注意,个体就能把更多的能量放在其他事情上。这便是语言“磨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语感知难免会有些“失灵”。
我们该如何找回语言中的诗意?不妨就从重新审视我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开始。

一
如今,人们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海量信息,语言更新速度远超过去,那语言的画笔又为何在反复涂抹中,从斑斓色彩褪成黑白?
这并非语言本身失去了魅力,而是我们的感知方式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发生了微妙变化。
词汇因被反复使用逐渐失去最初的生动意象,人的审美感知力也变得钝化。例如日常提起“花生”,我们脑海中常常只有其作为普通吃食的印象,但小学课文《落花生》中则提到:“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所以“花生”一词,从字面便勾勒出瑟缩生长的花生植株、低调埋于土中的果实等画面,颇显雅致。这种钝化是日积月累的,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被无数次摩挲,表面的光泽或许黯淡,但其本质的温润与纹理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重新“看见”。
与学中文的外国人相比,我们从小浸润在语言环境中,词汇的诗意被默认成“常识”,美感反而被忽略。而外国人因陌生感,更容易捕捉到语言中的意象,如前文提到的“水开了”,在他们眼中是沸腾的诗意,于我们却只是烧水的信号,这种视角差异揭示了母语者“身在美中不知美”的困境。
再加上现代社会追求效率,语言趋向简化实用,牺牲了诗意空间。古人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绘冬夜待客的暖意,现代人一句“天冷了,来喝酒”便匆匆带过。再如“落叶”在口语中只是季节更替的信号,而“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能让一片秋叶承载天地苍茫。当语言沦为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其承载的审美意境、情感浓度便在过度追求效率中被压缩,甚至逐渐遗落了精髓。

二
语言感知力的减弱,如同河流中逐渐淤积的泥沙,看似无声无息,实则隐患暗藏。当诗意在日常表达中逐渐流失,其带来的“后遗症”也会如涟漪般扩散。
文化传承可能出现断层。比如有的人读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或许觉得拗口晦涩,却不知这短短十字道尽了漂泊与温暖的矛盾。经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因难以共鸣而被束之高阁,当人们失去对传统语言美感的理解,文化记忆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渐行渐远。
创造力与想象力受限。语言的诗意是灵感的土壤。互联网流传着孩子们创作的小诗,不少诗句都充满灵气,孩子看到橘子滚落说“橘子慌慌张张”,将冰雪比作“冬天的感冒”,这种天马行空的表达正是未被“磨损”的语言本能。而成年人若只将“下雨”视为天气现象,不再联想“天街小雨润如酥”,思维的边界也会随之收缩,创造力将逐渐枯萎。
情感表达失真。互联网时代,大家习惯了用网络热词和表情包交流,也同样造成语言的过度使用,比如亲昵称谓和夸张词汇的泛滥,反而削弱了真诚度。网店客服对每位顾客都称“亲”,网友间直呼“老公老婆”,一名大学生感叹:“除了‘宝宝’‘亲爱的’,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别人了。”这不仅限制思维深度,还可能影响人际沟通和情感联结,让简单的情感表达变得复杂而低效。

三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抵达彼此内心的通道。面对不知不觉中的语言“磨损”,我们该如何找回诗意的感知?其实激活语言并不难,与其被动叹息,不如试着像第一次认识世界那样观察生活,主动“擦拭”蒙尘的镜子,让日常表达重新映照出生活的本真与温度。
鼓励回归真实自然的交流。真诚是语言最动人的底色。曾有学者指出,语言的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与情感,过度修饰、讨好型话术和盲目从众的流行语,反而会模糊焦点、稀释情感,减少这些冗余,能让创作与沟通更轻松、更有效,也能引导语言环境向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比如,网友间自然互称昵称而非千篇一律的“家人们”,朋友表达关心时无需勉强套用“宝”,一句朴实的“最近怎么样”可能更显真挚。真诚的表达无需华丽辞藻堆砌,简单、直接、恰如其分的语言,往往更能精准地抵达人心。
重拾“陌生化”的视角。可以进行一种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尝试跳出惯性思维的窠臼,用“陌生化”的眼光重新打量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例如看到“炊烟”,不只想到生火做饭的日常,还可主动联想“依依墟里烟”的田园诗意,感受那份袅袅升腾的人间烟火气;听到“蝉鸣”,不只是夏日的背景噪音,也可用心体会“居高声自远”的孤高意境,想象那份张扬的生命力。这种有意识地联想与意象唤醒练习,如同为蒙尘的珍珠拂去尘埃,能让陈旧、固化的词汇重新散发出其内在的光芒和生命力。
跨文化对比唤醒感知。学习外语或接触不同文化中的表达,能反哺对母语的审美。比如英文“serendipity(意外发现的美好)”一词,没有直接的中文对应,但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去理解,便能深刻体会到汉语描绘之绝妙。通过外语这面镜子,我们能更清晰地照见母语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表达逻辑之美,促使我们从对身边语言瑰宝的“熟视无睹”,转向再发现的“怦然心动”。
语言如茶,初品时清香扑鼻,久饮后易觉平淡。但若愿静心回味,便能从寻常词汇中尝出岁月沉淀的甘醇。与其哀叹“磨损”,不如主动成为语言的淘金者——在平凡处寻找诗意,在熟悉里发现陌生,让语言既跟上时代,又不失温度与深度。如此,方能在喧嚣中守住沟通的本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