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刚刚过去的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主题不新,但得到的呼应却是空前的强烈。土地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奶水”,在地根收紧的宏观环境下,各地满是嗷嗷待哺的企业。浙江有的企业“断奶”快两年,生死悬于一线......
烈日当空。宁波市鄞州区五乡工业园区一家企业里,一台挖土机正在推倒看上去还是很新的一层楼厂房。别人都在“大干快上”地建,这边怎么在拆呢?总经理陈万能无奈地说:“没有土地,企业又要发展,只能花点本钱推倒重来,建高层厂房啦。”
这样的情况,浙江各地比比皆是。
土地爷管“乌纱帽”
就拿鄞州区来说,企业众多,目前根本没有再拿到土地的可能。因此,向空中要厂房、低密度厂房改造等成了很多企业求得生存发展的新出路。但是,也有地方不重视集约利用土地,有些企业仗着以前圈地多,将土地闲置甚至抛荒。鄞州区为了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今年5月26日,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土地考核”的“红头文件”,规定从耕地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和土地集约利用三方面共100分对乡镇干部进行考核,其中土地集约利用占到65分。土地集约利用中又分为标准厂房建设、低效厂房利用、盘活存量土地、投资密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落实等7条细则,每条都有具体的得分扣分办法。鄞州区通过调查,计算出区内有17.2万平方米的“低效土地”,在考核办法下发的同时将这些低效土地分解到各乡镇,要求在一年内“高效化”。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鄞州分局局长蒋朋良介绍说,这回考核是“动真格”,它直接与乡镇干部的奖金挂钩,规定如果考核分在60分以下的,将取消该乡镇(街道)的年终奖金。另外,对排名在后三位且考核分低于60分的乡镇(街道)予以通报批评,并且停止它们的农用地转用报批,等存在问题解决后才能报批。获奖的单位,将在农转用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古林镇一位干部说:“这下我们人人头上都要顶着土地爷,时刻紧绷这根弦啦!”
把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干部考核指标,这在长三角还是第一次。
遏制“地主”心态
温州银宏汽摩附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喜最近收到了一张特别的“催建单”,上面明确通知:他的二期项目如果再不加紧开工,所占的31亩地保证金将被没收。尽管有很多苦衷,王银喜还是赶紧地向瑞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申请报批项目开工了。
瑞安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方晖介绍说,这是开发区最新实施的“铁政策”,凡是新批项目,都要收取总地价的30%作为保证金,如果闲置土地,拖延项目开工或者转移项目,保证金都将被没收。最近,开发区还在酝酿“临时证”制度,即土地批给企业时不发正本,只发临时证,如果2年内通过投资强度、亩产强度的“双强验收”,再发正本。这样就能有效遏制企业拿到土地证后“我的土地我做主”的心理,加强监督管理。
自从2003年9月开始停止供地指标,瑞安经济开发区已经“断奶”近两年。但是,今年一季度开发区工业产值达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2%。“断奶”的开发区究竟是靠什么秘诀成长的呢?方晖说,完全是靠“挖潜”———目前,管委会把区内的企业按项目进度分成五类,每一家企业都有管委会内工作人员与之挂钩,规定每半个月走访一次,专门督促企业推进项目或为企业解决问题;如果企业主动调整占地容积率,相应配套费减半征收,如果拆低建高,配套费将全免;调整整个开发区的规划布局,原先60米宽的“港口大道”改为32米,不实用的绿地和办公设施都将缩减等等。
潜力确实大有可挖。国土资源部在本月19日公布了全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结果: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减少1亿多亩;同时大量土地却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据估算,我国城镇土地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果集约利用,每年可以节约出近60%的耕地占用数量。
农民愈住愈高了
“有天有地才算是个家”的农村建房旧观念,在义乌市佛堂镇楼村村被摒弃了。本月初,该村12层的农舍楼破土动工,40户农民将像城里人那样住上用电梯上下楼的套房。村民盛英建开心地说:“这个楼当然好了,只用400多平方米地就能解决40户人家的建房问题,现在多一分地就能多一分收入呀!”
楼村村离义乌城区有2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这几年来,随着蔬菜基地的发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去年人均收入已达7500元左右。但村里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越来越少,不少农户还向邻村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蔬菜。在旧村改造前,该村已连续8年未审批过宅基地建设用地。为解决村里经济发展与村民建房用地之间的矛盾,村两委经村民同意后,决定建设“小高层”农民公寓。
村支书盛秀宝算了一笔账:若按过去的建房方式,以40户农户计算,每户农民建房120平方米,就需耗地4800平方米;而12层高的农舍楼占地面积仅400多平方米,土地节约率超过90%,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地结合起来。据悉,义乌其他乡镇看到他们的做法,有的已经开始在农民中征求意见,准备建同样的“农民公寓”,把省下来的土地用于标准厂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