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稻播种时节,浙江瑞安市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8名社员利用21台(套)农机设备,包办了原来400多农户共1000多亩承包田的农活。当地干群评价这个农机合作社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篁社村约680户、2700人,共有水田1100亩左右,以种植双季水稻为主,全村基本上都是耕作10亩以内的小农户。2001年春,由于当时粮价较低,很多农户又嫌独家独户育秧插秧费事,纷纷准备抛荒。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郑维成与村干部商量后,牵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他们在瑞安市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专门为农民提供机械育苗、插秧等服务。
按照这种合作方式,只要支付水稻生产的基本费用,农户就可委托农机合作社为其农田实行从插秧到收割“一条龙”标准化作业。几年来,合作社的服务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服务范围也从本村扩大到周边乡镇。
农民省心省力又增收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篁社合作社这几年的实践看,它起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篁社村村民林正顺不久前把自家承包的4亩多早稻再次交给合作社,从选种到收割的所有农活都由该社负责,“现在是省心又省力”。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田交给合作社代种,需交的费用为:机械育插秧60元,机耕35元,植保20元,排灌18元,收割60元,一季下来计193元,加上施肥成本,总共约250元;而农户传统种植生产成本约350元。两者相比,亩均减少成本100元左右,等于让农户每亩增收100元。
瑞安市农机总站站长吕锡桢说,合作社提供的机械育、插秧服务深受农户的欢迎。目前,全村水稻机插率已达70%,机耕、排灌、植保、收割等其他水稻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据统计,5年来,由于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篁社农机合作社已为附近农户增产粮食100多吨。另外,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后,节省了秧田,减少了化肥、农药、薄膜用量,环保效益明显。
篁社农机合作社成立后,当地农民不用自己下田就可得到粮食,而且成本比自种还低一些,因此这几年未出现过抛荒现象。与此同时,许多村民从过去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目前,篁社村约有400农户加工索面(一种用麦粉制作的面条),日产索面1万公斤,远销荷兰、法国等国家。
农机合作大有作为
据了解,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现由5名农机手和3名种粮能手组成,注册资金5万元。农时季节需要投入生产成本,也按每位社员平均出资。如今年早稻育秧机插作业,在收取农户定金后,每位社员又出资500元,作为育秧成本。
过去,当地农户种粮是由分散的农机户提供机耕、收割等服务。由于农机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农机作业市场无序竞争,造成农机作业质量低、农时季节难保证、农机不能连片作业效益低等实际问题。有的机手还为抢夺收割地盘发生毁机或斗殴事件。现在由合作社实行统一服务后,可以合理安排成熟期和作业期,实现了农机连片作业,降低了油耗,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增加了效益。近两年,合作社成员平均每人每年分到红利1.5万元,实现了农户、社员双赢。
瑞安市委、市政府有关人士认为,篁社的这一合作社提高了对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机规模服务和土地分散经营的有效对接,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展示出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分工细化的广阔前景。
鉴于篁社农机合作社的成功,瑞安市最近正制订有关政策,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农民粮食生产服务合作社。目前,全市已新成立4家合作社,市政府对每家合作社奖励一台高速插秧机。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