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给外界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而国有经济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在浙江这片经济热土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非但没有此消彼长,相反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形成了共生共荣的格局。
新近“出炉”的浙江国有经济“成绩单”,以有力的事实与数字对此做了详细的注解——
由国务院国资委核准、新近“出炉”的《浙江省200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分析报告》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国有经济运行的良性态势: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979.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2%,位居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4位;利润总额为233.42亿元,居全国第3位;总资产报酬率(即资产收益)为4.7%,居全国首位;净资产利润率(所有者权益)为11.4%,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省国资委主任陈正兴说,与上年相比,体现我省国有资产质量及运营效益的几个主要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的位次也往前移,充分印证了我省深化国企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同时也表明浙江国有资产质量、国企整体运营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国企数量“不减反增”
有一个现象让不少人为之疑惑: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改制、转让、拍卖、破产撤销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但浙江国企的数量却出人意料地“不减反增”——据省国资委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省国企总户数为4604户,比2003年增加了29户。
省国资委统评处给出的答案为:准确地说,近几年我省国企处在“有减有增”的互动状态中,一方面,老的国企通过公开转让、资产变现等途径在递减,国有资产大幅度退出;与此同时,新设立的国企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各地在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陆续组建了一批交通、建设、旅游、城建、教育、文化等投资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是政府投入的国有资产。“此消”不及“彼长”,全省国企总户数自然“看涨”。
我省国企总量特别是关键领域国企数量的增加,恰恰反映出我省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一种嬗变。从产业布局上看,我省国企分布很不对称,“大头”集中在竞争性行业,垄断性、公益性行业的国企数量相对偏少。具体来说,我省国企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业、工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文化业等行业。
专家认为,我省这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可谓“先天不足”。其症结主要体现在:一是国有经济行业覆盖面过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致使有限的建设资金过度分散,而重点行业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产业集中度低。剖析2004年全省国有资产较集中的社会服务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等几个大类行业的国有资产比重,可以发现,除社会服务业达35%以外,其余行业均未超过30%,若细分到每个具体的行业,则其占用的国有资产更少;二是国有资产分布在竞争性行业中的比重明显过大;三是国有独资企业和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比重过大,这些企业“躯体”虽庞大,但大部分都被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机制不活缚住了手脚,竞争力低下,经营效益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与企业管理事业单位合计占用了全省81.36%的国资总量,但其创造的利润只有全省的45.76%,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