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政设施日趋完善,街道、马路重建、改建成绩斐然。然而在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许多修建不久的马路、人行道,常常会遭“开膛破肚”,有的甚至在一个地方出现多家反复“掘路”的现象。
这种“马路拉链”现象不仅影响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造成巨大浪费。因此,对马路“破膛开肚”行为当刹,寻找遏制“马路拉链”的治本之策迫在眉捷。
人、车、工程机械混存于一条马路上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常见现象
“30年不落后”的马路十年后又“开膛破肚”
杭州市的庆春路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域,是一条东西向贯穿西湖和钱塘江的主要通道,也是此次“一纵三横”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一条主要道路。其施工工程于7月初开工,将于9月底完工。届时,庆春路将在原来双向通行的4个车道基础上增加两个车道,通行能力也将提高30%。
修建不久的马路常常会遭“开膛破肚”
|
热火朝天的马路工地能否迎来城市的美好明天
|
许多杭州市民还记得,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庆春路曾由原先的7米小道拓宽至40米商业街,成为当时杭州市区最宽阔的马路之一。杭州市有关部门曾表示,拓宽后的庆春路将保持“30年不落后”。
“不是说几十年不落后么?没过几年这路就堵得密密匝匝的。你看,现在才十年就又要整治维修了。”在杭州开出租车的张师傅对记者说,“我总感觉马路一天到晚在折腾,去年杭州不是刚搞过‘三口五路’改造么?今年又马上‘一纵三横’了,不知道明天又有哪条路要开膛破肚。”
张师傅说:“现在的道路,越修越堵,越堵越修。一条马路刚建好,马上就搞什么‘电力’、‘煤气’、‘水管’、‘光缆’,等这些铺完,这条马路又开始要整治维修了,这样能不堵车吗?”
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九三学社秘书长杨金南也在日前对杭州市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纵三横”道路整治提出质疑。
在杭州市人大召开的政情通报会上,杨金南说,杭州市曙光路去年刚修过,今年又被列为‘一纵三横’整治项目,路边刚树立不久的那些漂亮灯杆被砸掉,看了让人心痛。他本人住在庆春东路一带,2003年庆春东路刚改造过,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是用绿化带隔开的,今年又要重新整治,好端端的绿化带被整治掉了。
规划设计轻易就能改动,引来市民不满,还有市民反映说,南山路一带前些年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刚刚整修一新的街道,到了第二年10月黄金周之前,又因为一个新的什么景观改造项目全部拆毁重新施工。类似情况在杭州的其他区域也常能看到。虽然施工后是比从前好看了,但是议论纷纷的市民提出,为什么头一年不一次到位弄得漂亮一点,这样反复拆,岂不是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求。
杭州灵隐路一年修一次
毗邻杭州西湖风景区的灵隐路眼下也成了一个工地。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场地贯穿了整条灵隐路,工人们正在将人行道上的彩色地转换成花岗岩石条。有些路段已经改造完毕,有些路段正在铺设花岗岩条石,有些路段还刚刚开挖。
据附近的居民介绍,灵隐路的人行道最初是普通水泥板,2003年改成彩色地砖,2004年又铺设了盲道,今年又要把路面换成花岗岩石条,同时还将埋设一些新的管线,在路面铺设一层柏油。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对此的解释是,市政设施有使用年限,灵隐路里面的管道已经需要更换了。以前的修补都只是小修小补,如果不进行大整修,将来就会是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的。加上灵隐路连接的是杭州市最著名的风景点之一--灵隐寺,这条路也就成了城市窗口之一,但现在美观性明显要差许多,与西湖附近的其他道路不协调。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表示更换下来的条石和人行道彩砖他们不会丢弃,而是将其整理好派做他用,比如用做城中村改造中的村道修补,支援贫困地区的路政建设。
经常到灵隐路散步的杭州市民胡大可告诉记者:“不丢弃换下来的条石和彩砖,这做法挺好。但如果当初在规划设计时更科学,就不用在一条路上反复折腾。毕竟每次改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投入使用时间不长又拆,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产生大量垃圾和多种污染,也给我们出行带来不便。我们可以将这些短时的不便理解为'阵痛',但是我们经不起频频'阵痛'的困扰。”
步行街内车声隆隆
西子湖畔的湖滨路在2003年10月新西湖竣工时,曾作为特色步行街正式启用,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湖滨路一边是典雅的店铺,一边是如画的西湖,让众多游人驻足。
从今年的6月下旬起,经杭州市政府批准,原本的步行街向小型机动车开放。
大街小巷的改造工程有时引来的是政府叫好、百姓埋怨的矛盾。
|
杭州市有关部门介绍,湖滨路附近的延安路不分路段单向机动车高峰流量1493辆/小时,双向机动车高峰流量为1550辆/小时,已达到饱和状态,双休日交通压力更大。而湖滨商贸旅游特色街区,目前正处于大量商业用房招商、开业阶段,人流、车流比较密集,湖滨地区尤其东坡路的交通压力将与日俱增。这次交通调整,将缓解延安路和东坡路交通压力,确保湖滨地区道路交通顺畅。
有市民质疑步行街能否承受机动车碾压,杭州市有关部门向公众表示,湖滨路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市区机动车发展,并按照车行道标准和要求建造。该路段此前也允许两路公交车以及进入沿街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由北向南单向通行,因此市民不必担心湖滨路允许小型机动车出行后,路面无法承受车辆的碾压。
然而就在湖滨路正式“放行”小型机动车的一个月内,路面铺成人字形的石条几乎都出现了松动现象,许多路面上有明显的压痕。部分路段整条路面的中央向上拱起,边上有多处石板往下塌陷,个别几块石条还不见了踪影。
不少杭州市民认为,既然当初在设计时就按照机动车标准和要求建造湖滨路,为什么湖滨路还要修成石板路,这样损耗也太大了。
杭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石板路即便压坏了,找几个工人修修,很快就能完工的。虽然这么修一修,需要花点钱,但花的钱也不会很多,而且修修也不会太麻烦。”
湖滨路沿路的商家也颇有怨言。这些商家当初就是因为湖滨路是一条幽静的“步行街”。现在道路改成行车道,违背了他们当时店面入驻的计划和定位。
“马路拉链”浪费几何
“马路拉链”在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造成巨大浪费。据测算,道路施工导致需要开挖损坏部分设施收费是:沥青路面每平方米300多元,水泥路面每平方米为170到200元,普通人行道板每平方米100多元,路沿石每米90元,下水管道每米1000多元,自来水管道每米700元,排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每处8000元,施工人员的工钱每天40-70元……诸如此类加起来,城市道路每挖1米得花费至少上万元。
除了算得清的成本,还有许多算不清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施工污染、安全隐患、交通堵塞、汽车油耗、行人误工误时费用等等。《2004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市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8.7万标台,全年运送乘客426.7万亿人次,城市出租车辆90.3万辆。这些车辆当中如有1‰每天在开挖道路施工现场堵塞一次,乘客滞留时间和其他额外成本之大定是个天文数字。
据统计,到2004年末,全国拥有城市道路22.2万公里、道路面积35.2亿平方米。在这22.2万公里的城市道路中,如果有1%曾经有过"拉链"现象,那么摊到全国就有2220公里的道路面临修复。按每挖1米1.4万元计,全国在市政修补费用开支上要浪费多少钱!再加上马路"开膛破肚"而无法算清的成本,这项浪费之大实在难以估量。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马路拉链”现象之所以久治不“愈”,其症结在于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煤气公司管煤气管道铺设,自来水公司管自来水管铺设,电力部门管电缆铺设,各铺各的,各挖各的,你刚挖完铺好我接着开挖,你方唱罢我登场,缺少统一的协调和管理。
城市规划需要系统性和严肃性
专家指出,发展速度加快和想象力滞后的矛盾,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之欠缺,以及政府决策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够,是产生市政工程政府叫好、百姓埋怨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走在马路上,如进工地中
|
前不久,在杭州市人大召开的政情通报会上,不少代表在审议杭州市政府半年度工作报告时曾提出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尤其是像“一纵三横”这样投资几亿的大工程,应当提交人代会审议,接受人大的监督。现在的现象是年初不知道,年中就实施,论证时间非常短,既不利于人大的监督,也不便于代表向群众宣传。
代表们认为,城市的发展,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这也是城市文明的提升。但是今年正在进行的‘一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投资几个亿,又涉及到广大市民的出行,这样重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杭州市十届五次人代会上,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却没有提及。杨金南为此提出,杭州市政府在年初人代会上向代表们报告当年要进行的重大工程项目,同时建议市政府要提高财政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尽量杜绝政府投资性项目的超支和浪费现象。
目前,“马路拉链”现象已引起了部分城市的重视,并出台措施加以遏制。如北京、重庆等地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后交付使用未满5年或大修竣工后未满3年的城市道路,不得挖掘。这些硬性规定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是以形式化手段治理“马路拉链”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治理“马路拉链”现象,重要的在于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对马路开挖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说,其根本在于改革目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