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住房建于1990年后
从住房建筑时间看,59%的房屋是1990年以后建造的,1980以前建造的只占10%,1981年至1990年之间建造的占31%。
点评:大规模住宅建设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明政府通过成片旧城改造、大规模商品房开发,改善了相当多家庭的居住条件,成效显著。
住房空关率并不高
本次问卷还专门对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家庭的第二套及第二套以上住房使用状态和出售意向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第二套及第二套以上住宅目前处于出租状态,比例为57.9%;供亲戚朋友无偿使用的占13.1%;未交付的占13.5%。以上三者合计约占85%,换言之,处于空关状态的只占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家庭的15%,占全部调查样本的3%。
点评:住房空关率是反映住房市场风险的重要指标。住房空关率比较低,说明杭州楼市总体上是以自住性需求为主,市场风险较小。
租赁户居住条件较差
调查还显示,自有住房者住房条件明显优于租赁户。
租赁户居住在1980年前建成的老房子里的比例为13.3%,这一比例比自有住房者高了5个百分点;67.58%的租赁户家庭住房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这一比例大大高于自有住房家庭的34.22%;自有住房者以二室一厅户型为主(占55.9%),而租赁户以一室一厅户型为主(占55.4%)。另有约35.87%的租赁者住在非住宅小区或非成套房内,基本上无独立厨卫或统一的物业管理,住房条件相对较差。
点评:从某种程度上说,租赁户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城市开放的程度,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租赁户作为城市创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住房条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本次调研结果看,租赁户居住质量明显低于自有住房者,改善外来创业者居住条件应摆到议事日程上。
收入水平与住房条件密切相关
收入水平越高,住房条件越好,这在不同收入居民家庭户均居住面积的差异上,有较明显体现。
调查显示,居住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家庭比重,随收入上升明显减少;相反,居住面积在100-140平方米、14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家庭比重,则随收入上升明显增加。在家庭年收入小于3万元的低收入群体中,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的占64.2%,而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这一比例仅为16.9%;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居住在一室、三室和四室的住房比例分别为32.46%、13.21%、1.99%,而1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这三个比例分别为10.68%、36.47%、18.92%。
点评:调查数据表明,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已经开始出现不均衡,在高收入家庭通过市场化手段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相对落后。市政府今年推出的两个一百万计划(经济适用房1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100万平方米),将会有力地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高学历者整体住房条件较好
大专以下学历群体中,有53.47%的人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而硕士及硕士以上高学历群体中这一比例只占29.21%,两者相差24个百分点;大专以下学历人群中,只有4.7%的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而硕士及以上高学历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17.78%,两者相差14个百分点。
点评:曾几何时,社会上广泛流传“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但现在这种情况已彻底改变,不同学历人群之间的收入、职业地位已明显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必然体现在住房状况上,高学历家庭住房条件相对较好。
30岁至40岁年龄段住得最好
从居民年龄及工作年份看,30-40岁或工龄10-20年的这部分群体,住房条件相对较好:住在6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住宅内的比例最低,仅为34.27%;入住100-140平方米住宅的比例最高,为12.28%。
点评:30-40岁年龄段的家庭,经济已有一定积累,有较强的购房实力,而且消费观念也比较开放,加上家庭人口处于高峰期,用房需求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