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他设计发明过众多节水、节能、防电等跟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东西,拥有360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却无一项能变成产品。他的专利授权量稳居杭州地区榜首,但命运似乎总有意为难他。20年来没有一家企业愿意使用他的专利创新。谭启仁,59岁,这个杭州民间“爱迪生”昨天对记者说,他很苦恼。
专利发明多涉及民生
1985年,已经大学毕业近21年的谭启仁通过浙江省专利事务所代理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线切割机床断丝保护装置”。当申请文件用老式机械打字机“咔嚓咔嚓”地打完后,谭启仁从腰包里掏出自己好几个月才积攒下来的300元,没多久获得专利发明授权书。
有了第一次,电器自动化专业毕业的谭启仁发明劲头越来越大。上厕所,看到坐便器冲水过于浪费,他便发明了能自动区分大小便冲水的节水坐便器。为节电,他又捣鼓出能让家用电器(特别是电热水器)自动开启关闭的峰谷电表伴侣。
谭启仁的300多个专利主要集中在节水、节能、防电芯片等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上。萧山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语带赞许地说:“他的专利发明有很强的实用性新颖性。”谭的一些发明专利还获得了浙江省省级新产品鉴定。
没有一样能变成产品
专利发明得到肯定,命运却似乎跟谭启仁开着残酷的玩笑。300多个专利没有一项真正产业化变成产品。
谭启仁告诉记者,谈过很多合作企业,但企业们考虑最多的是专利变成产品后有没有销路。此外,许多企业还要求发明人预先进行专利检测,而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清贫的谭启仁也无能为力。
至于国家采购,更难。谭启仁说,政府采购要求专利必须经过国家权威标准化机构的检测,这个开销最少也要几十万,而且还要求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合作。
“关键是资金困难。”萧山科技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对老板来说,风险很大!对政府来说,专利最好能立即使用。”萧山科技局说。
功利心让企业没法等太久
浙江大学科技成果办公室吴光豪副教授认为,目前,大部分企业比较急功近利,希望投入能够马上产出,但实际上有的专利发明的经济价值可能需要几年,乃至更久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国外,一些大公司就有技术储备的操作方法,譬如把一项技术发明购买过来,等到适合时间才推出来。
以电视为例。1945年世界上就有电视机的发明专利,但是直到经过长长的40多年后,电视机才真正变成产品进入到千家万户。
以飞机为例。1903年12月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后,人们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冷漠。直到近30年后,才确认莱特兄弟为动力飞机发明者。此时,威尔伯·莱特已含恨死去。
六旬老人准备专利“圈地”
面对重重障碍,谭启仁近日开始准备国家司法考试。他对记者说,因为“专利变成产品的路子走不通”,他打算自己学好法律,并开始考虑取证,让那些对他专利侵权的人,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以谭的说法,这是“专利圈地”。年近六旬的谭对此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现在每天攻读北大远程的法学本科专业,准备获得北大(远程)的法学本科毕业文凭及法学学士学位。
但另一方面,他也并不甘心放弃坚持了20多年的专利追求。他说:“爱迪生搞了1000多项发明,我也要搞出1000多项发明来给自己一个交待。其实我最盼望有一天,许多人能在生活中享受我创造的科技财富。”
杭州70%专利难以转化成产品
杭州市知识产权局周晨局长介绍,杭州至少有70%专利,不但近期转化不了产品,有些可能以后都成不了产品。
周晨局长介绍,发明者中不少是业余爱好者,包括一些工程师,虽然发明人认为自己的发明很好,但是在企业看来其中不少是没有前景不能实施的。
“有些发明由于跟实际的生活条件、经济条件脱节,不能成为产品。”周晨局长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目前尚未产业化的发明,也许以后可能“点亮”你的生活。
杭州科技局局长孙远介绍,现在许多人也已经开始认识到支持这些发明创造的必要性。杭州要持续发展,企业就必须要靠自我培育,而不能拿现成的,这也是有关部门要寻找技术源头并扶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