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长期经营一块地,通过这块地的增值效应来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的超高“利润率”和拿到地后快节奏消化,通过高频率地开发项目、加快资金运转来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之间,手头持有大量土地的开发商开始更多地考虑后者。
拿万科在杭州的第一个项目九堡的魅力之城来说,从2006年5月25日拿地到2007年4月22日首次开盘,万科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不能寄托于高的销售毛利率,应集中在加快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客户价值等方面。”万科总经理郁亮在一次年终报告中这样写道:“万科目前的主要策略是加快周转,并运用合作杠杆输出管理,从而在相似的利润率水平下,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率。”
绿城、滨江等杭州品牌企业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滨江房产现在在操作项目上既考虑利润率也考虑周转率。像金色海岸等高端项目我们就用提高利润率的方式来操作,而像万家花城这类大众型住宅,我们就采用周转率的方式操作,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今后的业主。”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年的开发量和销售量这两个指标非常重要,而且考量上更看中的是连续性。一般上市公司每半年就要公开一次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股民对公司的信心,如果依然按照原来的追求利润率来操作项目,可能3年时间内只开发了一个到两个项目,这样楼盘在没有销售时的年终报表会非常难看,只有频繁拿地,通过不同地块的开发周期来平衡财务报表,公司才会有持续的业绩增长。”杭州资生顾问总顾问师黄连友分析,“一味地追求利润率,公司的发展肯定快不了,虽然利润率提高了,但是市场占有量少了,对扩展市场知名度来说是不利的。”
失地:导致人才流失
房产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有土地,更要有人才。而开发商失地,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则越来越明显。从去年开始,关于人才的“保卫战”和“争夺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去年5月份开始,万科、复地、华润新鸿基等房产大鳄就相继在杭州展开声势浩大的人才招聘活动。一时间,关于外来大鳄招聘的话题震荡了整个杭州房产界。“一来,杭州从来没有房产企业会专门为招人发布如此密集的广告,二来,这么多大公司招人对于杭州本土房产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在那段时间招人、应聘成为不少房产公司人员的话题,一些人还打电话跟其他房产公司的人探讨这件事,互相打探对方是否有跳槽的意图。”某房产公司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对去年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到了今年这场人才争夺战席卷至本地房产公司。3月份,本地实力派房产企业滨江房产集团相继在杭州各大平面媒体刊登了大规模广告,招聘人员范围涵盖项目公司经理、总师办人员等12个岗位,岗位最高需求名额达到了47人之多;4月中旬,本地企业旅游房产启动人才招聘;而宋都、坤和等房产公司也开始大张旗鼓地招人。在今年的几次开发商的人才招聘会上不难发现,大举招兵买马的房产公司大多是外来的大牌房产企业和本地发展中的实力派公司。
那么,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2007年的地产人力资源调整,发生在2006年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整合之后,除了很多经常在市场上流动的房产人才外,更多的应聘人员来自那些在竞争中逐渐淡出市场的中小公司,或是被兼并、收购的一些公司。”滨江房产副总朱立东指出。
事实也正是如此,6月中旬,杭州一家大型房产公司将被收购的消息在坊间传开,虽然最终方案仍未公布,然而针对这家房产公司人才的争夺战已经在各大房产公司中悄然打响。绿城、万马、复地、盈都、开元、旅游、五洋等大型房产公司都在其中,一些开发商为了招揽人才甚至开出了80万年薪的价码。据这家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公司从总经理、副总经理、设计、工程、预决算到销售人员,大部分人才已经被搜刮一空。
其实观察目前的房产市场,不少公司已经出现了无地可做的现象,而更多公司的困境是正在操作的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等待交付,公司的不少工作人员已经出现了闲置状态,虽然正在努力看地或者寻找其他方式的拿地途径,但是不少企业人才出于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考虑,很有可能会移情于其他公司。加上这些企业对企业发展尚未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进而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人才的流失非常严重。
人才这种无形资产的流失对开发商的打击和土地、资金的缺乏一样有杀伤力,一家公司想要发展,操作项目的人才至关重要。也因如此,人才的引进和保护成为考量开发商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