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义乌人”
来自土耳其的张大力(中文名)来义乌做生意已经6年多了,他在土耳其经营一家饰品店,总是来义乌寻找皮带、饰品等货物,也做一些代理。
“我是义乌人,有很多义乌的朋友。”张大力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他是义乌发展的见证人,“我第一次来义乌,曾担任过我的翻译的年轻人陈云戬,当时他还在一家在义乌的土耳其公司工作,如今已经自己成立了外贸公司,我还成为了他的客户。”
“我中文说得不好,有时候单独交流会有些吃力,如果中文说的更好一点,做生意还要方便一些。”张大力说,英语和汉语他都只会一点点,借助英语与土耳其语的翻译软件与记者交流。
在他的房间里,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大家,从土耳其带来的苹果茶、手指形面包,还有巧克力与大家分享。在离开电梯时,张大力会自然地说:“你们是客人,你们先,我是义乌人。”
刚刚忙完订货事宜的张大力,还有一个星期的空闲时间。以往每次处理好业务,他都会去其他一些城市转转,已经去过中国不少城市。在他的电脑上存放着很多到各地旅游的照片,他说自己知道中国的很多情况,还不时地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张大力也有自己的抱怨,“生意不好做”。他说,最早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每隔二十几天就会来趟义乌,现在差不多三个月才来一趟。“做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现在不光土耳其,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很多人来义乌进货,赚钱也不轻松了。”
他还十分神秘地说,现在来义乌订货已经不从上海转机了,因为在飞机上总是会碰到一些熟人,都是来义乌经商的。
“我现在一般从广州走,可以避免和他们一起,不想透露什么信息。”他说。现在到土耳其去做买卖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在他的家乡可以看到很多卖中国东西的商店,有些就是中国人自己开的。
艰难,但充满机会
相比之下,穆罕默德的圈子还局限于阿拉伯人。
一家开设在义乌市端头新村29幢2单元的咖啡馆,名为“哈都德”,是穆罕默德经常去的地方。“这是一个来义乌6年的埃及朋友开设的,我们常常在这里聚会。”
这家开业不久的咖啡馆,按埃及风格装修,楼房外墙上巨大的广告牌非常醒目,两个埃及小伙子和几个来自江西的打工者照看着。交流是最大的问题,来中国还不到2个月埃及小伙子只会讲阿拉伯语,会一点英语,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交流基本靠手势”。
穆罕默德喜欢来这里,他说,“我这个朋友在义乌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想为在这里做生意的埃及人提供一个聚会的地方。当然这里也对其他人开放。”
穆罕默德说自己非常想念家人,“等我把生意做大了,把他们一起接过来。”除了几个埃及朋友,穆罕默德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流。他总是说,还在慢慢地适应这里的环境,融入义乌。
穆罕默德的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翻译兼个人助理穆文平,几乎形影不离。穆文平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兴隆乡,他也信仰伊斯兰教,中学毕业后,在当地学习过阿拉伯语,还会英语,虽然不太标准,但交流没有问题,“像我这样的阿语兼英语翻译十分少。”穆文平十分自豪地说。
穆文平说,几年前自己的妹妹来义乌在一家小公司做翻译工作,在她的建议下,他便参加本地的阿语学习班。目前,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在宁夏等地,一大批会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走出家乡来到义乌。目前,义乌的阿语翻译已有3000人,其中60%是宁夏人。
虽然在语言方面还有些障碍,但这并不妨碍穆罕默德慢慢形成自己的生意圈子。“有些艰难,但只要勤快一些,在义乌一定能干成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