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
在经历了一场灾难之后,在等来一场体育盛会之前,生活在继续流动。
生活在继续流动,以其巨大的惯性。只是,城市和乡村、我们和他人、近处和彼岸,因经历伤痛,感知生死,都有了一些不同的情绪。
这犹如,窗外雨意与阳光交错的梅雨天。那些匆匆掠去的脸神,让人明白人生中的欢快会瞬间黯淡,生活中的阴沉也可能瞬间晴朗。
所以,好好地活着,为自己,为别人。
所以,让每一个生存者更趋幸福,让每一种民生更趋安康,让每一个小人物多拥有一些生活的质量,这是在目击了一场大地震的全部震痛与民众的爱如潮水之后,人所共有的感触。
生活还要继续。灾难和悲昂使日常杯水琐事变得更为轻飘。眼下,对于新闻叙事,似乎只有对民生的悯惜、提问和关怀,才更适合阅读者的情绪。
因而,现在当我们重述“文化建设”这类主题时,我们可能会不同于以往那种侧重于文化创新理念、软实力价值、制度设计等概念和工作性视角,而更多地从“文化的民生落点”、“惠民落点”、“草根诉求”出发,更多地从低处向高端眺望,更多地从个体感受,审视整体战略对民生的功效。
这不仅因为,这种富有个体特征的“民间微观叙事”具象、实在,充满了对民生处境的人文关怀,更因为其真实可感的个体体验,茫然或明晰的民间评价,往往能折射这个时代浙江文化行程中百姓的真实受惠度,能考查每一种文化建设行为对于民生是否存在落点。
我们看重这样的落点——文化对于民生的受惠点。
文化是什么?是软实力生产力创新力地域精神之源,更是民众的生活方式,它像无所不在的空气笼罩了社会生活,又细化到众多局部和细节。
正因此,文化除了是社会工作性项目和软实力指标之外,它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须切实可触,必须能惠及寻常人生,否则,它就容易凌空蹈虚,与实际的民生利益无关。
文化创新、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也只有牢牢立足“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这一理念,才能对人、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真实的推进。
文化,也只有百姓被惠及,才能被认同、被参与、被推广。
这是公众所需要的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公众生存的落点。
正因为相信文化建设的最后落点是人的生存境况,所以我们相信对无数个体文化感受的调查,是考察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功效的实在视角。
本报今天推出报道“惠民,文化的落点——对文化惠民的8种特别调查”,试图捕捉的,正是芸芸人群中众多小人物对于浙江文化建设的感知——感知亮点,也感知软肋,感知已有,也感知期待。
“沿东经120度,随机串访5城公众文化诉求”、“沿北纬30度,描述5村文化生活”、“两个文化福地的引力”、“两个剧团的途经点”、“一个打工妹的西湖地图”、“一个厂区的精神生活”、“街头拦访民间愿景”……这些来自草根的感受,具备随机抽样的特征,能折射这个时代文化建设的响动、轨迹、前景和磨砺,以及无数普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判断。
与寻找文化的惠民落点同步,我们还将对“草根文化诉求和愿景”进行记录。
在浙江,多年来,这类草根的文化诉求之声和突破欲望,一直被尊重,被孕育。
多年来,它们在城乡无数角落滋生、涌现、扩大。
它们使人感受一个时代在经济崛起过程中文化建设的必迫性,和民间随风起伏的文化创造意志,以及下一个文化的成长点。
它们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们往往构成了浙江原创文化的最初萌芽,和最初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