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0日讯
“站在杭州的高楼上看这个城市,一边是西湖,很美,一边是参差不齐的房子,很丑,整个城市看起来还不够和谐。”这是过去10年以人文、诗歌做房产营销的浙江青鸟集团总裁徐剑艺的感叹。
“我们每一幢房子看起来都很漂亮,代价不菲,但是整体组合起来,就不好看了。”这是历经了杭州楼市第一个黄金10年的规划师、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海儒心里的缺憾。
“对于开发商来说,应该在为富人造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些社会问题,体现开发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为杭州人造了10年优质房产品,缔造了新金都城市花园、金都华府神话的金都房产集团总裁吴忠泉的自省。
在与会的许多专家看来,如果说之前的黄金10年,是楼盘单打独斗、各显个性的10年,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里,建筑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房子也不再仅仅是房子,它应该成为城市的完美组成部分。
楼盘个性有余和谐不足
许多去过绍兴的人一走进绍兴,就马上能够知道这就是绍兴,因为这里的建筑有许多相同的气质:白墙、青砖、黛瓦。但到了杭州,却很少有人能够马上得出“这就是杭州”的结论。双赢置业营销机构总经理章惠芳认为,绍兴白墙、青砖、黛瓦的限制,曾经让房产品丧失了许多个性,但却给城市带来了高度和谐。
而这正是杭州需要的。如果说杭州因为有了西湖而“天生丽质”,那么在之前的10年里,杭州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吃老本,还没有在建筑上形成能够与西湖媲美的另一道风景。
“杭州前几年主要是到处学人家的东西。别人有,我也有,形成了各有个性、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一座城市是需要有自己的气质的,而楼盘是体现城市气质的一个很好的方面。”资深顾问机构总经理黄连友这样告诉记者。他说杭州楼盘今后的方向,是如何结合杭州本身的文化,造出像“杭州的房子”,把它们戴上“杭州的帽子”,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楼盘产品还将会有大的提升。
浙江青鸟集团总裁徐剑艺也表示,杭州楼市经过这10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开发太快了,出现了很多今天造好明天就要返工的现象。希望后面的10年,慢工出细活,多做一些百年传世的经典作品出来。
金都房产集团总裁吴忠泉则说自己前段时间在法国的塞纳河边徜徉,觉得眼中所及,像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但是细看每一幢房子,并没有那么考究和精致,但是整体组合起来却是那么的和谐。杭州则相反,很多房子都造得很漂亮,但是放到城市的大背景下,却显得格格不入。
很显然,楼市经过10年迅猛发展,在频繁地花样轮换之后,需要朝着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进发。房产品不能光标榜个人的、企业的特征,而是应该关注整个城市的特征,系统化地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色彩等城市层面的课题。
城市设计须到位
事实上,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城市的融合方面,无疑是缺位的。
在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海儒的介绍中,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杭州楼市规划的三个发展阶段。
先是1992年—1998年,是房产现行、规划滞后的阶段。房产自身设计与规划脱节,比如城西住宅成群,但是公共配套严重不足。发展的结果只能是:经常有小区脱颖而出,个体很有活力,但是放到一个城市的层面来看,就给人无序、混乱的感觉。
1998年—2008年是第二个阶段,城市规划跟房地产行业一样,处在一个非常迅猛发展的阶段。一些制约规划的条件发生变化,比如萧山、余杭纳入大杭州,适当进行通盘规划。同时,一批城市重大公共设施比如地铁上马,能够很好地支撑楼盘开发,规划与房产形成良好互动。
尽管如此,汤海儒认为,在新10年里,城市规划将需要在引导小区设计、小区发展、城市设计方面作进一步弥补。而在之前,规划对建筑形成的空间结构的控制缺位,小区与小区之间没有衔接,空间尺度、色彩对比、建筑形态非常混乱,就好比每一个音符都很美妙,但是缺乏一个好的指挥,无法形成美妙的音乐。在城市和谐性方面,今后需要加强补课。
除了在新建商品房领域加强规划引导,在中国美院教授俞坚的期待中,还应该加强对已有建筑的管理,在今后的10年里,小区的概念能够淡化或者消失。
在俞坚看来,大规模建设小区对城市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大马路加围墙围起来的小区,它导致了城市生活的缺失。在今后的规划中,应打破小区形成的人为隔阂,重新开始见缝插针的小规模开发,重视对城市文脉的尊重和保留,从而保证实现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城市功能的互相渗透,真正实现城市生活的融合。
促进郊区板块的可居住性
在杭州日益变大的大背景下,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关于建筑与城市融合的话题,是分布在杭州主城区四周,那些楼盘林立的郊区板块。如果它们实现不了可居住性,那么说城市和谐发展,显然还只是空谈。
一边是买不起房,一边是买了房又不能住,这是目前杭州楼市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对此,吴忠泉认为,在今后的10年里,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如何实现近郊板块的可居住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闲林、下沙、滨江等一些区域,已经开发了数量众多的住宅,如果这些房子最终因为配套不到位,而实现不了最终的居住,那么对于城市的土地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从长远来看,也实现不了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把产品做得再好,都没有任何意义。”他说。
而对于已经朦胧形成的大杭州格局来说,如何把这些之前各自为政的新兴区域重新串联起来,重新对杭州城市格局进行梳理,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为它将带来城市人口的大迁移和社会生活的重组。在与会专家看来,随着地铁、换乘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10年,杭州楼市的新格局将日益清晰。而在那时候,在城市的哪个区域造什么样的房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将会更加有的放矢。
关注多种人群的居住需求
建筑与城市相融合,还包括建筑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融合。这里面,不仅仅包括富人、还包括中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了解这部分人的需求,打造适合他们的房产品,显然也是接下来的10年里,房地产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开发商、特别是外来品牌开发商已经开始行动,并且给杭州本地的开发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俞坚介绍说,比如万科的海螺行动,开始比较中英住宅文化的区别,研究混合居住模式,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另外,它为城市双特困户造安居土楼,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一个企业能够深入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并且把它付诸实施,是相当难得的,也说明了对“和谐社会”的深入理解。
而相对来说,在杭州,开发商也有这样做的迹象,但远远还没有变成企业化的思考。比如在去年,杭州建筑业协会举办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大学生建筑大赛,但是社会各界关注度还并不是很高。
不过,开发商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俞坚认为,比如杭州目前在做的农居SOHO改造,就是一个很有看头、很不错的课题。它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与农民利益的冲突问题,带来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在新的层面研究城市形象问题,在构筑和谐社会中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而开发商完全可以参与其中,促进城市向更美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