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21日讯 76%与94.3%。
这是一对骄人的数据:上半年船舶工业投资占舟山市工业投资的比重是76%;上半年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利润占舟山市规模工业利润的比重是94.3%。
对工业发展长期处于我省后列的舟山而言,它们象征着一个海洋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这也是一对让舟山人既生豪气又觉紧迫的数据。“构筑现代海洋经济格局,光靠船舶工业一枝独秀,是有缺憾的!”舟山市的决策者已经开始未雨绸缪。
我们在舟山采访时,看到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更为宽广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蓝图——不仅有造船业的繁荣兴旺,更有港口物流、涉港服务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的百花齐放。
“不仅要有规模、产值、速度,更要有效益、水平、科技含量。只有这样,舟山这艘海洋经济船舰才能驶入蓝色海洋。”舟山市市长周国辉满怀憧憬。
“黄金年代”拒绝“低端生存”
六横岛上,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亚国办公室的窗外,是壮观的施工大场面:鑫亚公司每天有5000多人在同时施工。站上六横岛的制高点,看到的就是一个更大型的船舶修造工地,到处都是正在修造的和已经造好等待下水的船舶。而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安静的渔岛。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扩张的冲动似乎难以抑制。但看着窗外红火的工地,周亚国却淡定地告诉记者,鑫亚公司在全国12家大型修船企业中排名第六,发展战略是做精做强不做大。“50万美元以下的低附加值订单不接。很多人劝我从修船跨越到既修又造,我不干,把修船做精就好,现在不管什么技术难度的船我们都能修。”他说。
在舟山船舶业内,秉承“做精做强”信念的企业家还有不少。
创建于2004年的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产值已达15亿元。在发展之初,欧华公司就让同行认识到:这不是一个抓紧时机赚一笔就走的“过客”。
当记者日前来到欧华公司位于普陀区小干的工地时,该公司投入8000万元从德国引进的两条“平面分段流水线”正在试运行,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造船生产线。一块块钢板在这里能完成切割、下料、拼板、装焊的全过程,形成一段段船身,最后运到船台上拼装成巨轮。有了这样的生产线,欧华就可以实现“精度造船”,一艘集装箱船的生产周期平均只有25天,连挑剔的德国客户也赞叹不已。
为了提升技术,再大投入也舍得。这已经成为舟山船舶业的主流成长模式。统计显示,上半年,舟山全市技术装备、研发投入为23.5亿元,同比增长了67.8%,占到全部工业投入的三分之一,主要来自于船舶企业。
这只是开始。强烈的危机感时刻提醒着舟山船企当家人。“船舶业目前处于黄金时期,但如果我们满足于低端生存模式,不能在有利的环境中实现技术升级,行业景气一过,就会挨冻受饿甚至死亡。”扬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邹元龙说。
“航母”成长为“航母编队”
谁会拒绝一个投资数十亿元的船舶大项目呢?舟山人就这样做了。
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底,因为看好舟山造船业的发展空间,一个数十亿元的投资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出人意料的是,面对不少地方都会争取的大项目,舟山人却婉言谢绝了。
“为了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放弃这个项目。”舟山市经贸委主任周松宽证实了这个故事。他告诉记者,为避免一哄而上的产业扩张冲动,舟山在2005年就制定了一份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去年,又根据区域环境承载量,重新制定了一份新的船舶工业发展规划。这个新的规划犹如一道“紧箍咒”,限制地方船舶工业项目的盲目扩张冲动,杜绝了产品附加值低、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新项目上马。
抑制了规模扩张冲动,船舶产业链上下延伸的“绿色通道”却随之打开。现代船舶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大工业门类,如果把船舶制造比作航母,那么,这艘航母要成为航母编队,还必须上伸下延。而舟山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正是船舶配件产业和海洋工程产业。
被称为船舶“心脏”的“低速柴油机”项目的引进,就是舟山船配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这个合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明年10月就将投产。届时,从舟山驶入大海的巨轮将装上舟山制造的发动机。
舟山本土船配企业也在加速成长,海洋工程项目的突破更令人振奋。在现代船舶制造业中,以海上钻井平台为代表的海洋工程、海洋装备,代表着最高的技术层次。如今,太平洋海洋工程、惠生重工等海洋工程项目已经落户舟山。舟山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在去年开工建造的挪威海洋钻井平台也在紧张施工,将于2010年交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海洋工程产业将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到那时,舟山的船舶工业将真正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周松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