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金衢采访线        更多>>>

甬台绍采访线        更多>>>
·面临诸多压力 上半年台州市玩具出口逆市飘红
·台州青年企业家赴沪培训 黄浦江边刮起"头脑风暴"
·台州百分之八十低收入农户今年至少增三百元
·台州语言文字工作纪事: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
湖嘉舟采访线        更多>>>
·百名硕博士挂职德清企业 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献计
·湖州工业“漂亮转身” 特色优势产业首超传统产业
·湖州国税部门借力优惠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湖州亿元旅游卡长三角大派送 70岁老人门票全免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辉煌60年 网媒浙江行 > 浙江各地 > 台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为什么会有台州现象 解读台州现象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台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荒僻的海防前线,如今已成为制造业基地,在八百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业集群。从这里下线的产品,走向了全国,走向了140多个国家。据统计,台州已有28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不少产品及规模甚至做到了世界第一。1978年以来,台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5%,高于全国和浙江的年均增长速度。30年来,这里还出现了若干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和政治突破,比如股份合作制、民营银行、党代会常任制、民主恳谈和参与式预算改革等。

  台州现象化解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是一种兼具两者之长的区域发展路径

  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探索出了诸多各具特点的发展模式,其中,尤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最受瞩目。前者被称作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后者则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诱致性变迁。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我国地区转型和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很长的时间内是各地借鉴、学习的对象。

  但是,最近一些年来,我国地方改革和发展路径出现了新的变化。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间的差异显得不那么明显了。实地深入观察台州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和发展路径,我们发现,上述两种似乎对立的区域转型和发展模式,在这里已经被化解了。当然,台州在地理上更接近温州,在改革起点上两者更为近似,本报2002年曾经提出过“温台模式”,其含义就是说,温州和台州的发展路径,是同源的。这一判断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现在看来,这个概括已经不够全面了。在此次采访中,我们注意到,伴随着台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体系中的一员,台州向苏南模式接近的步子加快了,意识上更自觉了。而这样的转变过程进行得十分平滑、顺利,说明台州本土内部早已存在着趋近的基因。我们将兼具两种模式之长的转型和发展路径,以及由此取得的经济成就,称作台州现象。台州现象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经济发展的民本性质,即民有、民营和民享改革开放之初的台州,是区位偏僻、资源匮乏、人民贫穷的地方。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本,也非常短缺,当时人均银行存款不到八分钱。台州的经济实力在浙江位居倒数第二位,政府财政收入1.2亿元。由于是海防前线,国家的投资很少。改革开放之后,台州也不像珠海、深圳、厦门等地,享有政策优惠。这一切都说明,在改革的起点上,台州处于劣势。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政策的松动,在这里诱发出了巨大的发展动能,来自民间的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热情,冲破了外在的种种约束和政策限制,走上了民间体制创新之路,通过来自人民的体制创新,不仅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而且还获得了“先发优势”。

  台州的经济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些民营企业最初几乎都是农民创办的。面对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和政策的约束,这些刚刚从田地里走出来的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首先,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样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最初,它的名字叫“社员联营”,表面上属于集体企业,而实际上则是一种合股经营的民办企业。这种戴着“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很快就在台州推广开来,引发了工业化的第一波浪潮。到1988年,这类企业已经达到9000多家,到1994年达到76790家。其次,创造了一系列民间资本融通形式,这种集聚资本的方式在资金短缺的工业化初期、在国有银行体系贷款不足的情况下,使资本原始积累成为可能。台州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的个人资金。民间资金不仅被集聚起来创办企业,而且还进入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比如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等。据统计,从1986年至2003年,台州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9亿元,其中民间资本达15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左右。由此可见,台州经济具有民有、民营的特点。与此相连的是,台州实现了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标。根据一项统计,台州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家工业企业,另外还有25万个体工商户。差不多家家有企业,这一现实说明了,绝大多数台州人实现了发展机遇的共享、发展成果的共享。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台州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中间,但是人均收入却名列前茅。

  因此我们说,台州经济本质上是民本经济,即民有、民营和民享。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好的市场经济,不是少数人得益的经济,不是权贵主导的经济,应当是民本经济。

  台州现象的基本特点之二是地方政府在经济起飞和发展过程中对全国性政策进行了创新性运用

  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试验主义的性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启动的改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地方,都是被困境或饥饿逼出来的,带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改革之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和总体目标,而是在计划体制内引入一些市场的因素,比如在生产资料计划价格之外引入了市场价格,形成了双轨制;在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条件下,允许个体私营经济适度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

  双轨制的政策选择诱发了民间的致富冲动。面对被政策诱导出的民间创新,地方政府如何反应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路径的关键因素。由于改革的总目标是逐渐明确起来的,由于旧的体制、政策仍然存在,在面对民间创新的时候,主政的台州地方政府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措施,对民间创新持宽容的态度,允许试验,对各种新做法,不急于封杀而是先看一看再说。事实证明,正是采取了这样开明的态度,台州才获得了先发优势,才形成了民间“创新集群”。这些创新包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生产资料市场、民间资本市场,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改革,也包括大量的企业行为。在台州地方政府的默许、庇护之下,这里出现了我国第一份支持股份合作制的文件,这里最早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里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和民办银行。台州很多产业是国家管制性的行业,如医药化工,汽车摩托等,它们在政府的庇护下,发展了起来。

  吉利是我国唯一一家民办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商,如今被认为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骄傲。但是,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初,却面临着管制壁垒。1999年,虽然吉利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批量生产,但直到2001年4月份,李书福还在为进入国家的汽车目录而四处奔走。在看似“非法”的情况下,台州地方政府始终据理力争,以“发展之后逐步联合”、“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竞争”等理由加以庇护。如果这个时候台州地方政府不是庇护,不是据理力争,那么吉利很可能就死在摇篮里了。

  台州的经济奇迹是诱致性和内源性的。台州地方政府也确实很少创办国有企业。有人据此认为,台州地方政府是“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误解。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不存在无为而治的地方政府。“无为”不过是用力的重点、方向不同而已,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选择向什么方向用力的空间。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积极角色,台州市政府的作为需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更高的艺术。地方政府处于国家总的政策与民间创新活动中间,它需要时时权衡,对于各种试验,既不能违反国家政策盲目地鼓励,也不能简单地封杀,而是需要做出判断,对于合情合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做法,先庇护起来,看一看再说。

  台州现象的基本特点之三是激励企业家成长

  台州拥有10万多家企业,形成了30多个产业集群。而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这些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家。本报记者多次到台州采访,每一次都震惊于一个现象,那就是台州拥有如此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据说,平均每3户家庭就经营着一个企业或是一个个体户,几乎每个台州人都想自己办企业。这些不安于现状的台州人,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建立企业,走南闯北,开辟疆土。

  台州民间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而企业家则是民间创新精神的代表。企业家的最大特征是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辟新市场,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和企业组织创新。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就不难发现,台州本土具有这种品格的企业家比比皆是。知名的如飞跃的丘继宝、吉利的李书福、苏泊尔的苏显泽等。这些来自民间的企业领袖成了台州经济增长的栋梁。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精彩的成长故事。这些企业家的成长经历说明,企业家的出现不是天生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正确激励来到人间的。如果说台州的企业家特别多,那一定是这里的政府做对了激励,这里的环境适合企业家生存。

  台州现象的基本特点之四是善于向其他模式学习

  台州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路径,在基础层面,与温州很类似,比如都以民营经济为主,都拥有众多的专业分工的市场,其发展都依赖民间资金的积累,很少有国家投资,也就是说都是内源性的,是诱致性变迁的典型。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最近几年,台州与温州的差异开始显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台州拥有更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产业高级化方面,台州进展较快。台州重视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新机遇,积极地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这一新的趋势使台州偏离了旧的模式,具备了苏南模式的一些特征,例如大的国有资本落户台州,政府主导的产业调整等。

  这种兼容性构成了台州现象的内涵。实际上,台州很早就提出过这样的口号。1987年,当时的台州地委根据形势提出了“取两南(苏南和浙南)之长”,走自己的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战略。今年以来,台州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分析形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时,台州意识到这与民营经济的草根性和脆弱性有关,意识到国有经济在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明显优于民营经济,因此有必要学习其他体制的长处,学习江苏“三条腿走路”的经验,坚持国资、外资、民资一起上。

  台州现象诠释了什么是思想解放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第30个年头。人们在总结、阐释中国奇迹的时候注意到,思想解放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观察和分析台州现象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台州在起点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转型和发展奇迹,是用实践诠释了什么是思想解放。所谓思想解放,最根本的就是对创新、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尊重,就是对各种创新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试,允许闯。台州现象说明,民间蕴涵着巨大的、无限的创新动能,只要有一点缝隙,就会诱发大量的创新行为,这种行为与地方政府塑造的包容文化氛围结合起来,便能克服各种障碍,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在离开台州的那一天,本报记者专程来到海边。这里正在围海造地。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向记者展望了台州的未来景象:在海上,将兴起一个新的台州。一个集聚着巨大生产能力的沿海产业带已经崛起。这景象或许正是台州现象的缩影:只要拥有海一样的胸怀,再恶劣的条件,也无法阻挡人民创造历史的行动。这一启示说明,台州现象对于我国的发展和转型具有了一般性意义。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