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金衢采访线        更多>>>

甬台绍采访线        更多>>>
·面临诸多压力 上半年台州市玩具出口逆市飘红
·台州青年企业家赴沪培训 黄浦江边刮起"头脑风暴"
·台州百分之八十低收入农户今年至少增三百元
·台州语言文字工作纪事:这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
湖嘉舟采访线        更多>>>
·百名硕博士挂职德清企业 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献计
·湖州工业“漂亮转身” 特色优势产业首超传统产业
·湖州国税部门借力优惠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湖州亿元旅游卡长三角大派送 70岁老人门票全免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辉煌60年 网媒浙江行 > 浙江各地 > 台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一个协助增进的政府案例 解读台州现象之二

  一个来自北方的处级干部在台州“学习”一番后,不无“同情”地向陪同他的台州官员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这官儿当的,也太不像个官儿了。然而,这就是台州,一个以“民间为主导”,政府主动退居其次,充当“配角”的特殊案例。

  从消极有为到积极有为

  山海文化锻造的台州精神,让台州人总是敢去干那些从来没有干过、甚至是过去不允许干的事情。然而在1992年前,台州人每走出一步,几乎都伴随着外界的质疑、指责、批评。面对民间自发而生的巨大经济活力与国家旧体制之间的明显冲突,台州地方政府被硬生生地夹在了中间,既不可能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不愿意扼杀群众的创业激情。于是,在草根经济发展的初期,台州地方政府更多地充当了一个貌似“无为而治”的角色,在二者间玩起“太极拳”,对认为合情合理,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现象进行庇护和许可。

  上世纪80年代初,台州一些人走出家门闯天下,面对数以十万人计的人无组织外出,习惯了“车马归田、劳力归队”的一些人大惊:“这还了得”。当时的台州地委、行署领导则认为,台州人多地少,群众要寻找出路,这是发展经济的积极表现,是好事,应该鼓励。于是当时的台州行署特地发文,鼓励群众走出家门务工经商。“要想富,外出做工卖豆腐”成为当时响遍台州农村的口号。几十万台州人出外打工、补鞋、卖豆腐。在台州经济发展史上,这成为释放民间活力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前,台州的市场被当成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土壤”,有的地方连农民卖个鸡蛋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在众多的“不准”和“限制”之下,公开合法的市场越来越少,而群众自发形成的“地下市场”、“黑市交易”却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之初,当上级还没有明确这些市场的性质时,台州就恢复开放了209处集市贸易点,恢复了367个集贸市场,年成交额达1.566亿元。1983年,路桥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废旧钢铁市场,当时上级许多部门都指责这个市场“影响国家物资计划”、“违反国家政策”、“扰乱市场秩序”,强烈要求关闭、取缔这个市场。当时台州交通极为不便,这种到全国各地去收购,千里迢迢运回来拆解的行当能干多久,大多数人心里都是问号。但台州地委、政府通过调研,发现这个市场的出现,不仅使一批群众从中获利,而且提供了大量市场上买不到的重要原料,有力地支持了台州的民营企业,于是决定“让老百姓再试一试”。当地政府的这一坚持,使这一行业不但没有被取缔、封杀,反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台州既没有优惠政策和区位条件可以像深圳、广东那样大张旗鼓地引进外资,也没有财力可以像江苏等地那样由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办企业、上项目,而几乎全都是民办企业、民办市场、民办学校、民办金融。在很多人的眼中,台州地方政府几乎是无所作为,只能听任群众干这干那。然而事实上,这个时期政府更多进行的工作是默许与变通、认可与鼓励。通过“消极有为”解决了个私经济的生存危机,通过“积极有为”主动制定并运用种种政策手段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切作为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对民间力量的尊重,以及对政治风险的勇于承担。

  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与旧体制的搏杀之后,一直以“放”为主的台州政府发现,随着全国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台州机制灵活的优势减弱,而股份合作制作为不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劣势逐渐显现;过去政府为改变落后的区域经济面貌而放手群众干的勇气在弱化,代之的是较其他区域还要僵化的管理;台州过去拥有的创业人才优势如今成了极易被拉走的企业主的劣势;民间力量勃发的优势,却使区域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紧迫感减弱。同时,民间推动的模式,导致经济发展“散小低”,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科技管理人才稀缺,政府管理以“放”为主,社会法治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足。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开始深刻影响台州的建设和发展。正在发展快车道上行走的台州骤然放慢了脚步,审视周围的一切:土地等要素资源四处告急,在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之下,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固有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显露。面对现实,台州发现,政府一味扮演“放任者”的角色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在一些大的战略、大的产业布局上发挥自己引领与调控的作用。

  升格为“服务提供商”

  在悬挂有“上善若水”条幅的办公室里,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道。

  2004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战略,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大工业的重中之重,以此构建科技、人才、金融等全方位的大工业服务体系。《工业30条》、《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五大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以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工业扶持力度。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还连续几年开展了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中,汽车业排在了首位。台州市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汽车行业发展资金,优先考虑扶持汽车产业,同时,在土地、用电、规费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吉奥不是一个神奇小子单独创造的奇迹,“政府对汽车业,对吉奥或者吉利的支持是台州人尽皆知的事实。”当地一位官员说。

  时间到了2007年下半年,此时,台州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愈显迫切,要素资源紧缺特别是用地空间不足更加严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台州市委在认真总结全市“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台州”战略,通过“节约”、“集约”、“创新”、“统筹”、“可持续”,实现“陆海联动”与“内外互动”,建设一个内陆“好”台州、一个海上“新”台州以及一个疆域无形的“大”台州。

  除战略部署,政府开始做一些更加具体的事情。

  比如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前老百姓做阀门生意搭个棚子就开张,后来政府专门建了个大园区,把相关的物流企业、科研单位都请进来,大大提升了企业形象,对于人才的吸引、品牌的建设大有好处,把以前无序、家庭作坊式的行业做成了一个大产业。长期以来,台州政府对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这样的事不是很感兴趣。然而,现在政府想清楚了,应该积极作为,主动引进一些对调整提升地方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政府的思路也变大了:从以前一味强调企业规模化发展,变成以技术为导向进步;从以前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中跳出来,转而为打造国际性创新型产业集群服务。因为他们看到,外向型产业往往在国内更有竞争力,而只针对国内的产业集群却往往要不了几年就停滞消逝。

  政府的思路也更务实了,从以前动辄强调向国际开放,转而调整优化官员考核制度,推进台州市内区域间的开放,推进县与县之间的项目合作,推进台州与其他兄弟地市之间的合作。而为了推动台州企业的科技进步、从模仿走向创造,台州还特地申请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城市。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地区,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服务对象群体。如何对待这个群体,张鸿铭说,台州政府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为企业减负,创造一个低成本政府。为此,台州大力抓好政府各职能部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减少审批项目,一个窗口办事,变串联式为并联式。近年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还不断创新出“绿色通道”制度、全程代理联络员制度/全程为民办事代理制度、现场踏勘联审制度、告知承诺制度、重大项目办理挂牌销号制度、预约登记办理制度、重大投资项目预联审制度等。

  在张鸿铭书记这里,记者还得悉一次新的产权革命正在酝酿之中。今年开始,台州提出了民企股权重构战略。用三年时间将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由目前的一股独大,改制成为现代公司制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载体、以稀释私有股权为主要目标,以引入产业资本、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为主要手段,达到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并最终走向资本市场。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分析说,一股独大的情况越少,台州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就越高。

  政府官员当“高管”

  1985年,浙江台州黄岩一对普通的夫妇靠3万元借款,创办了一个生产橘子香精小作坊。2007年,昔日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外向型的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江苏、黄岩等地设立了四家控股子公司。企业主要从事高级精细化工产品中间体的产销业务,年销售额达9亿元,60%以上产品销往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际市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

  联化科技的发展完整演绎了典型的台州民企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嬗变历程。

  创业之初公司的3万元注册资本完全是个人的,与政府无关,但是鉴于当年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是乡镇企业,联化科技得到地方政府帮助,顺利“挂靠”成了乡镇企业。

  1992年企业因发展需要引入人才。那时整个国家的人才流动环境,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台州市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引进的人才到台州后,可保持原户籍、原干部身份,同时可在台州进行职称评定。于是现任公司常务副总裁就放心地从上海一家国有企业来到了台州。现在,政府除了鼓励企业创品牌、进行技术创新、去国外参加各种展会活动外,还鼓励企业采取环保减排措施,对进行环保治理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还会返还技改项目资金的3%-5%,以提高企业技改的积极性。联化科技被台州市政府列为了“513工程”骨干企业,即帮助企业上市,走资本扩张路子。还引导企业进一步融入新的开放大潮,把企业窗口设到上海,集聚人才、信息和技术,和“台州制造”实现联动;同时还引导企业到海外打包并购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管理、设备、品牌,打造“新台州制造”。在台州,像联化科技这样受惠于政府的企业数不胜数。

  台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郑楚森说,台州现象之所以出现,正是企业、政府两种力量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的结果。促进而不干预,正是台州政府的成功之处。政府没有去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更没有给企业“包办代替”,做的都是政府管理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所采取的策略都是通过公共产品(包括政策、基础设施、服务等)的供给来引导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方向上给予引导而在办法上实施推动,推动企业去想办法,而不是直接介入或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研发活动。如今,台州的官员们更多是在做一种高智商的工作。玉环一家企业想与全球最大的齿轮企业合资,政府便主动出面,帮助企业分析利弊,细致到究竟应该是改制重组上市后出让,还是先合资再上市收益大。张锐敏说,今后政府还需要给企业更多的帮助。他认为,政府就应该充当一个大公司高管的角色,筹谋当地资源如何配置、运筹。

  而为了当好这个高管,台州的官员们都自称为学习型官员。一个典型表现是,在市委、市政府大楼里,就开有一家新华书店。而到了各个部门的办公室,摆着放着的到处都是书。而谈起话来,几乎每个官员都能自成体系地讲出一番理论与实践来。培训不光是针对官员,张鸿铭对记者说,企业家是台州真正的宝贵资源,为了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台州市政府设立了“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年初列入财政预算,纳入市“人才专项经费”管理使用。辖区内的各县(市、区)也按一定的比例设立了民营企业家培训基金。每年台州都会组织全市优秀企业家及优秀企业家后备人员“走出去学习”活动。

  玉宏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周洪丽曾经到中部某省投资房地产,两厢政府对比,她这样评价:台州政府是“不承诺、不反对”,这远胜于有些地方政府“承诺但不兑现”。浙商的务实、精明、讲信用也沿袭到了政府官员的身上。也可能正因此,才让台州的官员看起来更不像官员。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