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4月15日 《京华时报》)。此前,已有财政部、工信部等7个部委公布了今年的部门预算,但与这些部门依旧笼统的公开相比,这份具体到小数点后面数字的预算,无疑让公众看到了千呼万唤中的“三公消费”将走向前台的期待,走出了堪称中国政务公开制度化的一大步。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不透明的“三公”经费更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去年74个中央部门集中“晒账本”,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然而,对于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却不肯露面。一些部门基于害怕问题曝光或舆论误读等种种顾虑,别说“详细公开”,就连“三公”的名目在预算中都不见踪影。
实际上,“三公”经费一日不公开,民众的质疑就一日不会消弭。也正是因此,今年3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部门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要将“三公”经费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而今,科技部的率先之举,为中央部门全面公开积累了经验。
政府部门经费开支公开接受监督,既是民众所盼,更是现实所需。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强调:“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都要详细公开。”这不仅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也彰显出打造透明财政、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
作为首先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科技部开了个好头,尽管具体细节上与公众期待的标准尚有距离,但敢于将全年预算数字细化到小数点后面,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就是公众期待的进步。
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所引发的舆论关切也再一次说明:“三公”经费早公开比晚公开好,详细公开比含混掩盖好。我们可以预期,“三公”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之后,将在此基础上形成“鲶鱼效应”,促使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越来越透明,让预算更加科学、开支更加合理,让浪费无以遁形、腐败无处藏身,确保财政经费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