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晾晒的土索面
浙江在线缙云8月26日讯(记者 李利 周旭辉) 做面条还要看天气,你信吗?在缙云县姓王村还真就有一种看老天爷眼色的面条,当地人称为土索面。
“明天全市晴到多云,午后到夜里有时有阵雨,气温24℃~33℃……”每天晚上,村民舒玲敏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天气预报。“午后可能会有雨,明天做面得起早了,”她嘟囔道。
在姓王村,天气预报几乎成了家家必看的节目。目的只有一个,看看明天是否能做土索面。舒玲敏告诉记者,“这土索面可不像一般的面条什么时候都能做。它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遇到雨天和高温天气就只能停工了。”
记者来到姓王村时天色尚好,马路边上随处可见一个个木架子,当地人叫索面梁。架子上挂着一丝一丝的面条,远看像是一道道卷帘。“这就是要天气配合的原因,面条做好后必须经过这个拉伸晾晒的程序,而这个过程需要保持空气的干燥。”舒玲敏说道。
至于做面的方法舒玲敏认为“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主要靠经验。”只见她将事先揉好的面团用面杖擀成扁圆形,再用刀由外向内切成条状,并放进一个大盆等待发酵。
发酵好之后,将面上下缠绕在两根小棍上。小棍子是竹子做的,大小匀称,当地人叫孝顺竹。待面绕好,便放入索面柜,盖上草席,继续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拉面了。
这里说的拉面,并不像大家熟悉的兰州拉面那样直接用手触面。而是不断地提拉着两根索面棍,看起来就像在织布。当面条到达一定长度之后,就能挂上前文所说的索面梁了。
舒玲敏说,“土索面在缙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几乎人人都会做。以前都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才有的吃。现在成了我们致富的路子。如果天气好,我一个人一天可以拉出60斤的面,一年收入能有4-5万元呢。”
据了解,土索面已经入选了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姓王村成了缙云索面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