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记者走进电子厂生产一线 体验新生代民工的辛苦
·养猪场办发电厂:养猪也得“可持续”
·记者深入杭州足浴行业 体验足浴技师的喜乐哀愁
·乡村微日记:月圆之夜难说再见 记者与村民话离别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秋佳节 近乡情怯
·乐清朴湖农村社区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走转改·义乌行】大陈农民周荣山的幸福“退休”生活
·【走转改·义乌行】他是村书记 也是企业家 他赢得了全村的尊敬
·记者体验一线岗位 抄水表,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走进浙医一院肾病内科病房 24小时亲历护工的艰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小村庄家家必看天气预报 为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索面"


街边晾晒的土索面

  浙江在线缙云8月26日讯(记者 李利 周旭辉) 做面条还要看天气,你信吗?在缙云县姓王村还真就有一种看老天爷眼色的面条,当地人称为土索面。

  “明天全市晴到多云,午后到夜里有时有阵雨,气温24℃~33℃……”每天晚上,村民舒玲敏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天气预报。“午后可能会有雨,明天做面得起早了,”她嘟囔道。

  在姓王村,天气预报几乎成了家家必看的节目。目的只有一个,看看明天是否能做土索面。舒玲敏告诉记者,“这土索面可不像一般的面条什么时候都能做。它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遇到雨天和高温天气就只能停工了。”

  记者来到姓王村时天色尚好,马路边上随处可见一个个木架子,当地人叫索面梁。架子上挂着一丝一丝的面条,远看像是一道道卷帘。“这就是要天气配合的原因,面条做好后必须经过这个拉伸晾晒的程序,而这个过程需要保持空气的干燥。”舒玲敏说道。

  至于做面的方法舒玲敏认为“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主要靠经验。”只见她将事先揉好的面团用面杖擀成扁圆形,再用刀由外向内切成条状,并放进一个大盆等待发酵。

  发酵好之后,将面上下缠绕在两根小棍上。小棍子是竹子做的,大小匀称,当地人叫孝顺竹。待面绕好,便放入索面柜,盖上草席,继续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拉面了。

  这里说的拉面,并不像大家熟悉的兰州拉面那样直接用手触面。而是不断地提拉着两根索面棍,看起来就像在织布。当面条到达一定长度之后,就能挂上前文所说的索面梁了。

  舒玲敏说,“土索面在缙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几乎人人都会做。以前都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才有的吃。现在成了我们致富的路子。如果天气好,我一个人一天可以拉出60斤的面,一年收入能有4-5万元呢。”

  据了解,土索面已经入选了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姓王村成了缙云索面传承基地。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