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记者走进电子厂生产一线 体验新生代民工的辛苦
·养猪场办发电厂:养猪也得“可持续”
·记者深入杭州足浴行业 体验足浴技师的喜乐哀愁
·乡村微日记:月圆之夜难说再见 记者与村民话离别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秋佳节 近乡情怯
·乐清朴湖农村社区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走转改·义乌行】大陈农民周荣山的幸福“退休”生活
·【走转改·义乌行】他是村书记 也是企业家 他赢得了全村的尊敬
·记者体验一线岗位 抄水表,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走进浙医一院肾病内科病房 24小时亲历护工的艰辛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我在寻找幸福" 杭州外来务工人员郭祥勤的诗意人生

自制的简陋台灯,陪伴着郭祥勤度过了许多个夜晚

这些年来写下了成摞的诗

  浙江在线杭州9月8日讯(记者 包勇)“天上浮云悠悠,目送我南下务工,问我何不享清闲,我说在寻找幸福。”

  这首题为《和云对话》的小诗,意蕴悠长。诗的作者叫郭祥勤,今年43岁,是一位在杭务工的民工兄弟。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拉货工——知道这些,你一定会惊叹吧。

  9月1日,为期半个月的杭州首届学习节开幕,本网记者走基层深入家庭,去感受和捕捉杭州市民学习生活中的亮色。

  诗歌让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

  清晨7点,郭祥勤跟往常一样,开着蓝色的小货车出现在了石祥路的物流中心,因为他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郭祥勤带着刚从安徽老家来杭州的老婆纪美菁一块工作。

  “有货要拉吗?”操着浓重的安徽口音的郭祥勤一家一家地问询问店主。由于时间尚早,物流中心人还不多,郭祥勤没拉到货。

  没有生意,郭祥勤倒也不郁闷,拉着纪美菁在物流中心边上的河边散步。“每天晚饭后,都是一个人在小区里散步,看着别人一家三口,真是羡慕。”纪美菁故作生气状说,平时根本没机会,难得今天能两个人在河边散步。

  说起两夫妻是如何走在一起的,郭祥勤红着脸说,全靠诗歌打动妻子的。原来,当年,还是20出头的郭祥勤在洛阳当兵,经老家媒人介绍,认识了还在安徽老家的纪美菁。

  “当时面也没见过,根本不知道郭祥勤长啥样子,后来收到郭祥勤从部队来信,信中全是诗。”回忆年轻的时候,纪美菁羞涩地说,看着长长的诗歌,就觉得郭祥勤非常有才,人应该也不会差。

  “当年写信都是偷偷躲在被窝里写,怕被战友看到取笑自己。”郭祥勤乐呵呵地说,白天构思,半夜奋笔疾书,那段日子成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这些信件都在老家压在箱子底下,要是孩子看到,那多不好意思。”纪美菁说,虽然喜欢郭祥勤,但有时也会来气——他一下班回家就坐在书桌前写诗、写散文,有时候让他做点家务事,嘴巴上都说好,可屁股就是离开不板凳。“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说着,纪美菁轻轻在郭祥勤手臂上扭了一下。

  走到河道的尽头,郭祥勤从包里掏出一张纸说,要写一首诗送给妻子。

  5分钟后,皱皱的稿纸上,一首小诗慢慢浮现出来:

  风雨三十年,

  携手度清闲。

  生活万花筒,

  共度岁月年。

  看着这首诗歌,纪美菁说,“三十年的甜酸苦辣,如今已经到了度清闲的年纪,只希望身体健康,出行平安,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收录了郭祥勤作品的诗集

当年,郭祥勤靠写诗打动了妻子

客厅里只有一张书桌

  寻找灵感让他感悟到了美好的生活

  一上午没碰着生意,郭祥勤就当给自己放了个假,郭祥勤说,毕竟自己拉货挣钱,比以前在公交公司当司机自由多了。原来,3个月前,郭祥勤辞去工作,买了一辆二手的箱式小货车做起了小老板。

  没有生意,郭祥勤便回“家”了,郭祥勤的“家”在余杭区乔司的一个新楼盘里,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约80平米。跟随郭祥勤走进光鲜的小区,推开“家”的大门,里面却是让人大吃一惊。

  毛坯房,没什么家当,客厅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这桌子是用来吃饭用的。”郭祥勤说,别看房子大,租金还挺便宜,1000元一个月。

  其实,在乔司租房子,郭祥勤完全是为了小儿子,因为这里离儿子工作的服装厂就隔了一条马路,既能照顾儿子,又能让儿子早上能多睡会。

  郭祥勤的房间里,记者发现,书桌上的台灯非常有趣,用硬纸板当灯罩。郭祥勤有些不好意思说,“每天回到家都喜欢写点什么,但老婆睡得比较早,开着灯影响她休息,所以用硬纸板当灯罩。”

  除了有趣的台灯,书桌上到处是手稿,有的稿纸已经开始泛黄,叠在一块足足有十公分厚。“这里仅仅是一小部分,有些都被放到了箱子里。”郭祥勤笑着说,在杭州呆了6年,至少写了有300篇诗歌。

  “诗歌的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郭祥勤翻出一篇诗歌说,自己在外漂泊了6年,一年只回家一次,错过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节日,所以才写出了《中秋望月》:

  漂泊的我踏上了蹉跎岁月,

  年年佳节唯我空缺,

  妻子嗔怪的眼光里,

  藏着深深的期盼和埋怨,

  是外面的世界把你迷乱,

  不!

  我常常把家乡思念。

  ……

  “虽然今年老婆来杭州过中秋,可惜大儿子还在老家,一家人又无法团聚了。”郭祥勤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杭州买一套房子,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饭。

现场写诗送给妻子

  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爱上杭州

  虽然,郭祥勤的“家”里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但在他眼里,家中有一件宝贝,就是由浙江省作协出的诗集《运河呵,我的母亲》,因为,里面收录了他的三首诗歌。

  说起这本书,郭祥勤非常感激一个人,那就是“民工诗社”的负责人王金虎。而王金虎清楚地记得他和郭祥勤的第一次见面,那是在2008年盛夏的一天,一个四十多岁、肤色黝黑的中年人来敲门。

  “一手提个带盖的茶杯,一手拎只塑料编织袋,打开编织袋一看,整整一袋诗稿,共有9本。”王金虎说,就这样,郭祥勤加入了民工诗社。

  在民工诗社里,郭祥勤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勤奋写诗,先后创作了《房东大娘》、《温馨伴我行》等诗歌。

  “其中,有三首诗歌被收录在诗集里,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突然觉得,自己有了被认同感。”郭祥勤感慨地说,民工诗社还经常组织作家、诗人对成员进行培训。

  就在上个月,民工诗社组织了文学培训班,邀请了著名作家黄亚洲给成员上了课,还教成员们如何写长篇小说以及电视剧本的创作。

  受到黄亚洲的启发,郭祥勤开始尝试创作长篇小说,也试着把自己的打工经历写成电视剧剧本,“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郭祥勤说。

  在杭州首届学习节开幕,拱墅区在运河边举办了“民工诗人吟诵会”,作为民工诗社成员之一的郭祥勤参加了吟诵会,并与诗人潘维、王自亮等面对面交流,这让也他感触颇深。

  “杭州不仅美丽,而且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爱好写诗,却有机会与大诗人面对面交流,说明有人关注我们、重视我们。”郭祥勤说,有了这份关注和鼓励,自己会一直写下去。

  记者临走前,郭祥勤又作了一首诗想告诉大家,他爱杭州这座城市。

  小时候,

  我把你梦想,

  心底埋下愿望,

  来到你的身旁。

  岁月伴我南行,

  融入靓丽杭城,

  汗水流过四季,

  为你锦上添花,

  我深深把你热恋,

  杭州,我的第二故乡!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