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有人说,这是一场有关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还有人说,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小小的家庭农场,肩负着多重探索,会对未来的农民、农业和农村带来怎样的改变?记者近日赴宁波调查,试图解开其中的答案。
系列报道:
浙江日报宁波2月25日电新春伊始,江山市种粮大户、新生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林项霞给我们打来问候电话,她说今年的头等大事,是去工商局注册成立“家庭农场”。
林项霞一家近4年来在当地承包近5000亩地种植水稻。这个在中央一号文件里出现的新名词,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在工商注册系统中也只是以“农场”出现,但她感觉到它将带来的变化:“这是发展方向,三五亩地的小打小闹已步步难行。”
家庭农场,能破解当前农村的哪些问题?在对宁波家庭农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小的家庭农场正在进行多重探索。
能者种其田
在慈溪市四塘南村长福农场,农场主罗长福通过土地流转,逐步扩大农场面积,目前已有40多亩地,全都用来种葡萄,一年纯收入近40万元。农场由他和妻子打理,这片原先无人打理的盐碱地,如今已是他们一家的致富田。
和罗长福相似,在二灶市村经营雪风果蔬农场的胡旭丰,把农场面积从50多亩扩大到110亩,用附加值较高的草莓、小番茄等品种,替换原先农户种植的大白菜,效益明显提高。
“雨后春笋”,慈溪市农业局产业科科长孙冲波这样描述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发展适当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这是破解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有效途径。”
家庭农场的兴盛,土地流转是首要前提。慈溪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已“洗脚上岸”,种地不再是主要生活来源,农民自发流转承包土地现象较多,这为家庭农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慈溪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63.4%;规模经营面积39.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1%。
在更大的范围内,家庭农场已有了发展基础。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耕种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887万家。有学者认为,家庭农场既能保留传统农业的家庭优势,又符合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从“耕者有其田”转变为“能者种其田”。
资源再优化
作为继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之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吸引着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集聚。
在浙江草莓之乡奉化尚田,张庆华家的20亩草莓有自己的品牌商标,有13个田间管理员,其中4个还是大学生。只有初中学历的张庆华,是这个草莓园的CEO。他说,尚田草莓名声在外,订单主动上门,他们家每亩年收入有3万元左右。
张庆华种草莓已有15年了,不过以前只有5亩地,一年收入保持在3万元上下。2008年,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下隔壁3户人家的草莓地,开始尝到甜头。“像滚雪球一样,政府补贴、技术指导都跟上来了,会种植的农民也来了,还有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来了,种草莓效益越来越好。”张庆华说。
虽然在国家、省一级层面还没有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但各地已经开始为培育家庭农场探路。慈溪市从2003年开始,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对新创办的农场,每家补助5000元,给予每年评选出的5个先进农场1万元奖励;同时,对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适用新技术应用,给予重点倾斜和补助;鼓励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资源集聚带来最直观的结果是增收,成为家庭农场最直接的吸引力。据宁波市在2010年对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385个家庭农场已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平均每个农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
创新有动力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家庭农场的胜利》,认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耕作正“惊人地兴起”,那是美国的经济新前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在近期表示,“只要家庭干得了、还愿意干的,就应该让农民自己干,让农民有更多经营选择权。”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全国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在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的农机库里,农场场长叶善根对各种农用机械如数家珍,其中不少购买时都获得了政府补贴,最高的补贴达40%。他说,由于过去家庭生产面积都比较小,大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规模化种植后,土地都连在一起,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家庭农场使用现代化农机生产。
除了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家庭农场也激发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在江山市,种粮大户林项霞去年启用了一个面积为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育秧室,并在承包田里试种了600亩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摄影;眼下,她家的农产品直营店即将在江山市区开业,并开始网上销售。
在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场主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接手农场经营,直接当了“农场主二代”,并在3年前工商登记并注册商标,现在已有经营面积600余亩。
这些在农场里探索前行的农民,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标早已超出了种地,已经走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职业农民也正在成长。
系列报道:
- 我家的农产有看头 小小“家庭农场” 肩负多重探索
- 鼓励规模经营发展职业农民 绍兴家庭农场正在起步
- 宁波“家庭农场”成全国五大发展范本之一
- 海盐出现71户家庭农场 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
- 首批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出炉 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