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点半,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紧急公布了一份《2012年下半年宁波市乳制品评价性抽检结果通报》。“为客观评价我市市场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委托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我市2012年下半年市场上销售的乳制品进行了评价性抽检。”
2月25日,网友“生煎”在东方论坛上爆料,贴出一份“2012年宁波奶制品抽检不合格清单”。这份名单涉及4个牛奶品牌,涌优有16份不合格、宁波17份不合格、光明19份不合格,双峰2份不合格。
网友“生煎”说,希望这份清单能给市民们做个参考。网友“生煎”姓庄,宁波人,从事机械行业。他同时还贴出了54份牛奶制品的抽样检测具体数据,比如2012年8月12日生产,来自家庭订购环节的采样,195ml/瓶装的高品鲜牛奶(宁波奶),大肠菌群实测值为2000000cfu/mL,β-内酰胺酶为阳性;同样一款产品,还是在家庭订购环节采样,大肠菌群实测值达到了51000000cfu/mL。(cfu/mL指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快报记者拿到了网友所说的这份文件的全文,多达20页。
市食安办临时召开会议
原打算本周公布检测结果的
没想到被网友抢了先
面对众多质疑,昨天下午,市食安办临时召开会议。
记者拿着打印好的20页“文件”上门采访,被告知这份清单和数据是真实的。
市食安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友贴出来的内容,部门还没在其他渠道发布过,“本打算在这周内通过新闻媒体告知公众,没想到先被网友贴了出来。”
记者要求旁听会议,被拒绝。市食安办食品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像这样的通报往年也都会有一次,“针对奶制品,不是每个月检测的。但从今年开始可能抽检的频率会增加到一季度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
昨天,记者多次试图采访分管这项工作的市食药监局食品处处长张富明,均被拒绝。
去年全年宁波共抽检鲜奶(巴氏杀菌乳)、酸奶、纯奶(超高温灭菌奶)、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乳制品608批次,不合格63批次,合格率89.64%。
鲜奶抽检合格率仅为68%
婴幼儿配方奶粉全部合格
4个品种中,酸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纯奶的合格率均为100%。乳制品中的不合格样品均是鲜奶;共抽检鲜奶201批次,6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8.66%。(详见下表)
各品种乳制品合格率 |
|||
种类 | 抽检批次 | 不合格批次 |
合格率% |
鲜奶(巴氏杀菌乳) | 201 | 63 | 68.66 |
酸奶 | 156 | 0 | 100.00 |
婴幼儿配方奶粉 | 150 | 0 | 100.00 |
纯奶(超高温灭菌奶) | 101 | 0 | 100.00 |
合计 | 608 | 63 | 89.64 |
家庭订奶箱抽检一半不合格
酸奶全都过关
这次抽检,样品抽样地分为大型超市、家庭订奶箱、母婴店三类。
鲜奶抽样地为大型超市和家庭订奶箱,其中大型超市抽检的鲜奶合格率为87.13%;家庭订奶箱的鲜奶抽检合格率仅为50.00%。
不同场所抽检的酸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纯奶的合格率均为100.00%。(详见下表)
不同抽样场所乳制品合格率 |
||||
品种 | 抽样场所 | 抽检批次 | 不合格批次 |
合格率% |
鲜奶 | 大型超市 | 101 | 13 | 87.13 |
家庭订奶箱 | 100 | 50 | 50.00 | |
酸奶 | 大型超市 | 106 | 0 | 100.00 |
家庭订奶箱 | 50 | 0 | 100.00 | |
婴幼儿配方奶粉 | 大型超市 | 116 | 0 | 100.00 |
母婴店 | 34 | 0 | 100.00 | |
纯奶 | 大型超市 | 101 | 0 | 100.00 |
玻璃瓶装鲜奶问题最大
抽检27批次仅仅合格4批次
鲜奶共抽检4种包装形式,其中袋装抽检合格率为84.21%,纸盒装为76.82%,玻璃瓶装为14.81%。4批次塑料瓶装不合格2批次,因抽样数较少,不具有典型代表性。(详见下表)
不同包装形式鲜奶合格率 |
|||
包装形式 | 抽检批次 | 不合格批次 |
合格率% |
纸盒装 | 151 | 35 | 76.82 |
玻璃瓶装 | 27 | 23 | 14.81 |
袋装 | 19 | .3 | .84.21 |
塑料瓶装 | 4 | 2 | 50 |
合计 | 201 | 63 | 68.66 |
牛奶被检出大肠菌群超标
和β-内酰胺酶阳性
记者对比市食安办发布给各媒体的通稿,跟市食安办正式下发给各成员单位的“甬食安办[2013]9号”文件,后者反映的问题更为严重,宁波牛奶集团合格率仅有65.1%;外地鲜奶合格率高于宁波地产奶。并且大肠菌群超标最严重的也是宁波牛奶公司产品。
宁波牛奶公司的高端品牌“涌优”旗下“有机鲜牛奶”、“100%高优质鲜牛奶”都被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和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菌群最高超标值(宁波牛奶公司的高品质鲜牛奶)超过标准1000万倍!
“文件”同时要求农业部门加强源头控制,严厉查处人为添加β-内酰胺酶的行为,发现后立即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质监部门必要时可以要求企业调整奶源;工商部门加大对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
“文件”还提到,从今年起,各部门要主动在公众媒体上及时披露宁波食品安全监管各个环节抽检结果。
大肠菌群检测数值
是反映受粪便污染的程度
数值越高表明污染越严重
抽检的201批次鲜奶中,合格率只有68.66%。鲜奶检测项目包括大肠菌群、黄曲霉毒素M1、β-内酰胺酶、三聚氰胺、苯甲酸、山梨酸、无机砷、铬等8项,而63批次不合格鲜奶中,大肠菌群超标41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40批次。
“文件”分析大肠菌群超标原因:生乳在采集、贮存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中消毒杀菌不严;运输、贮存、销售鲜奶过程中冷链断裂导致微生物繁殖。
对于导致鲜奶β-内酰胺酶阳性的原因,分析说有可能是奶牛体内的耐药菌株产生,也有可能是为了降解牛乳中残留的抗生素而人为加入的。但目前尚无科学的方法,来区别到底是自身含有还是人为添加。
记者昨天联系上检测单位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但因为是受委托单位,该中心表示不能独立接受采访。
β-内酰胺酶检测呈阳性
说明牛奶可能使用了抗生素
长期喝这种牛奶会使人对各种药品产生耐药性
昨天一位曾在乳制品企业从事过5年质检工作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大肠菌群是反映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受粪便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污染越严重。标准限量值为5cfu/mL。
如果生产环节上够干净,运输途中的冷链能够保证,该指标是可以控制的。但这次抽检集中在八九月份,夏天牛奶在外面放久了,本身确实也会逐渐变质。这就是为什么抽检的批次中,超市远比家庭订奶箱合格率高的原因。
关于β-内酰胺酶,这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奶牛不断挤奶,乳房会发炎,有时候就会打抗生素,而国家在《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规定,鲜奶中不得检出抗生素。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不法商家就开始想对策,市场上出现了“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就是其中一种,加进去之后抗生素就检测不出来了。也就是说,β-内酰胺酶能分解、掩蔽牛奶中的抗生素。“但目前环境中,奶牛耐药性普遍存在,不能排除奶牛自身细菌中含有的可能性。”
他建议应该检测β-内酰胺酶跟抗生素反应所产生的分解物,这样的检测更加科学。
“大肠菌群、β-内酰胺酶,前者有可能会导致人喝了后拉肚子;长期喝了含有β-内酰胺酶的牛奶,会使人体内的病菌对各种药品产生耐药性,时间久了,临床上将无药可用,即产生所谓的超级细菌。”
宁波牛奶集团:这份抽检结果不准确
昨天下午,记者也带着这份“文件”原文找到宁波牛奶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廉立伟称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份“文件”。但他认为网友提供的资料属实,“之前也有领导跟我打过招呼,说是有一份鲜奶合格率低的报告,但至今没有发给我们。”
廉立伟说,由于牛奶产品的特殊性,他们集团得到政府部门“关爱”,“每天我们除了自己会对牛奶进行检测,市里和省里相关部门也会经常性地定期抽查。”
但对这份检测报告的结果,他表示了不认可。“β-内酰胺酶阳性,有可能是奶牛本身就会自带,人为加入这样的事,我们绝不会干。”
“8月份的鲜奶情况,如果有这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宁波牛奶集团早就停产反省,而不是现在连官方正式文件都没收到。”
“在夏天室温下起码放置2天以上,才会有这么多的大肠菌群,这种牛奶会有异味,非常浓稠结块,像豆腐脑。”针对大肠菌群最高超标1000万倍,廉立伟说,这样的牛奶不能喝,也没人敢喝。
目前,宁波牛奶集团的牧场一共有27个,育着1.2万余头奶牛。其中最大牧场在慈溪杭州湾,新围的一片海涂,配套6000余亩牧草,养殖奶牛3000余头,多数是澳大利亚牛,由牛奶集团员工直接饲养。另外还有26个联营牧场,由牛奶集团提供设备,农户提供奶牛和牧地。
“从奶农过来的牛奶必须经过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进入车间生产。生产出来的牛奶再次经过成品检测,合格后上市。”廉立伟表示,奶源肯定没有问题。
廉立伟猜测部分鲜奶的检测,是离开冷藏环境后的检测,“特别是家庭订购的鲜奶抽检合格率仅为50.00%,就是跟检测人员抽检的时间有关。”
“一个小时的差异,也会造成大肠菌群的大量上升。质监部门每个月都会对我们的鲜奶进行抽检,合格率为大肠菌群100%,β-内酰胺酶的合格率也达98%。”
廉立伟认为,鲜奶的抽检应更专业。他怀疑这份“文件”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正常的抽检流程应该是:抽检的时候,要有通知、备样;送检过程中要有冷藏箱;抽样也得在冷藏的条件下,而不是离开冷藏环境,这样很容易导致细菌严重超标。”
宁波市工商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昨天表示,市食安办的这份文件目前他们尚未收到,如果收到文件,他们会对此进行部署,对市场流通环节加强检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