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小小要求“定”终身
10月9日下午16时,张士友从良一村老年公寓里踱出来,脑子里还是刚才那出《江南女巡按》和最后加演的《逼侄赴试》。
张士友的身后,由台州市路桥区良一村村集体出资2亿元建造的3幢豪华老年公寓落成还不满三天,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为了分享这种喜悦,重阳节当天开始,村里特地出钱请来宁波小百花越剧团,连演三天的越剧。今天正是最后一天。
张士友几天来一直在这里看戏,雷打不动。从老年公寓漫步回到位于里王路的住处后,张士友摊开日记本,将今天一天的经历写了进去。
既不会玩牌打麻将,也不大喜欢钓鱼,张士友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日记和剪报,退休后还爱上看戏,成了附近有名的越剧迷。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老张写了整整三页纸,才将今天的事情记叙完毕,起身,把日记本摆进玻璃橱里。写字台旁的老式玻璃橱里,各种各样的本子塞得满满当当,52年来写下的68本日记,就珍藏在这里。这些可都是老张的宝贝。
“从开始写日记到现在,每天都有记载。”老张说起自己的日记,就像谈起祖传宝贝一样,郑重的神情中夹杂着一份自豪,“即使出差、生病,也会在随身带的纸张上先写上,回来再抄到本子里。”
张士友第一本日记
养成写日记这个习惯,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3年1月,17岁的张士友在黄岩入伍,新兵连待了3个月后,被分配到解放军驻浙江某部七连。
在部队里,张士友本是一名通讯员,“平时有空就兼职做抄写员”。当时,部队团部干部处一名姓张的助理员,要求几名抄写员坚持写日记,“现在开始写日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年纪轻的时候记下来,以后老了还可以回忆。”张士友现在都记得那位助理员说的话。
第二天,也就是1956年2月7日,张士友写下了第一篇日记。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士友爱上了写日记。内向的他把这看成一种自省和宣泄的途径,每日笔耕不辍。就这样,52年的时间,张士友用掉了68本日记本——把这些日记本叠起来,足足有1米多高。如果按每天100字估算,这68本日记总共将近200万字。
张士友的第一篇日记
68本日记,用的是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笔记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笔记本,大多牛皮纸封面,小小的,纸质较差;80年代后变成了塑面和牛皮面,本子变大变美了,纸质也越来越好。
翻看老张的日记本,家事、国事、身边事,高兴事、烦心事、有趣事,扑面而来。这些文字,既是老张的个人自传、生活琐事,也浓缩了整个时代的变迁,尤其折射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