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2月5日讯(记者 梁国瑞 柳博珊 通讯员 高云 吴蔚) 春节的脚步近了,返乡的人流汹涌向前,融入这全球瞩目的人口大迁徙。
从“春节客运”到“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再到后来简化为“春运”,上个世纪5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春运大潮开始滚滚而来,成为整个中国一年一遇的社会问题。
春运声中看变迁。汹涌人流的背后,是新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步伐,特别是走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
返乡的路走了30年,这是新中国迅速壮大的黄金时段。走在返乡路上,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这条返乡路,越走越温暖,总有一种感动与我们同行。
科技的力量——翻天覆地的返乡路
陈明华19岁就外出打工了,直到26岁在浙江安了家,才不再穿梭于返乡民工的大潮里。好几年没回过江西老家了,已经57岁的他在子女的积极促成下,准备带着家人回一趟南昌。
车票已经买好了——D95,4小时即可抵达南昌。清晰地记得,30多年前,自己曾经通宵排队买票、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大蛇皮袋,拼尽全力挤绿皮火车,“东西先扔上去,扁担一横,别人就挤不过你了。”13小时才能到南昌,座椅下面他也躺着睡过不少次……坐在动车组的航空座椅上,老陈思绪万千。
30年来,回家的路已经大变样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遍布全国各个省市的铁路网上,跑着成千上万趟列车,速度统统限制在120码以内。1997年4月1日零时,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实施,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
140码、160码、200码……直到2009年4月1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客运总体运能提高10.6%以上,时速达到250公里的客运专线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在长三角,客运专线的建设如火如荼:上海与杭州间穿梭的动车组已经达到数十对,杭州至南京、长沙、南昌都已经开行动车。甬台温福沿海铁路的投运,更是直接将时速提至250公里以上。即将建成的沪宁、沪杭、杭甬、杭宁、杭长等高铁,甚至将把时速提升到300-350公里。
“提速的前提,是铁路高科技的运用。”铁路杭州站站长霍劲翔说。
在普通的铁轨上,列车车轮滚过,总是有节奏地“隆、隆”作响,那是车轮碰撞铁轨接缝(4-8毫米)时产生的标志性声音。而这种声音已经越来越远、越来越少。全新的铁路网,500米长的钢轨间无缝对接,列车驶过,只“嗖……”的一声,就呼啸而过。
霍劲翔介绍说,列车能开出350码的高速,与铁道工程、通信信号技术等都脱不开关系。
单说列车通信信号技术。时速120公里的年代,列车司机需要靠人工瞭望,掌握前方道路状况——800米的制动距离,无需太多的科技含量。而今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2.2公里的制动距离,需要现代通信信号技术才能安全掌控车辆行驶安全。今后的客运专线,列车行驶甚至将基本依靠计算机来控制。
这条返乡路,科技的力量已经渐渐融入到每一个细节。
在铁路杭州站的春运指挥中心,墙上的大屏幕上,车站每个角落的实时监控情况、每个站台的列车进站及等候情况、每趟列车售票及上客情况都一目了然。
旅客们还会发现,一种自助售票机已经出现在上海火车站,不用和售票员来回沟通,直接在机器上操作即可出票。而另一种电话订票系统,已经全面普及到整个上海铁路局下辖的各个车站,足不出户即可确定行程。
“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铁路客运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自助式服务。”霍劲翔说,自助购票或者电话购票、网上支付、自助检票进站……这些都不是梦想,“新的火车东站建成后,这些想法大部分都会成为现实。”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梁国瑞 见习记者 柳博珊 通讯员 高云 吴蔚
编辑:施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