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权力运行中梗阻的问题,今年年初,泰州海陵区在36个实权部门选择105名科长进行“追踪”评议。要求105名科长在规定的日记本上,对其每天的工作进行记录,分管领导每周要对他们的“日记”进行“面批”,区“作风办”定期抽查。11月21日,泰州市海陵区常委、纪委书记高卫东透露,目前该区已有5名干部因记日记不认真被诫勉谈话。( 11月22日《扬子晚报》)
将“科长日记”作为转变部门工作作风的载体,初衷不可谓不好;分管领导每周“面批” 、 “作风办”定期抽查,措施不可谓不得力;记日记不认真者被诫勉谈话,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尽管如此,对于泰州市海陵区“科长日记”的效果,笔者仍然非常怀疑。
私密而率真,是日记的“生命力”所在。日记一旦不再私密,还能否“我手写我心”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前些年,很多地方都曾轰轰烈烈推广过干部“民情日记”,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在于“民情日记”失真,并最终沦为一些干部自我表扬的“功劳簿”、应付检查的“作秀簿”。
日记,贵在有感而发,长短倒在其次。因此,像泰州市海陵区那5名被诫勉谈话的科长“一页日记就写几个字”,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说,作风是干出来的,不是记日记记出来的,以“日记长短论作风”的工作作风本身就不是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民情日记”的前车之鉴中,“日记写得很漂亮、工作干得不咋样”的干部不在少数。
检查“科长日记”,本质上属于运动式思维,追求的是“声势浩大”而不是实际效果。泰州市海陵区如果真的想借“科长日记”改进工作作风,那还不如让“科长日记”上网,开通网民可自由跟帖的“科长博客”或“科长微薄”,将科长们的日常工作置于公众。惟其如此,“科长日记”才不敢弄虚作假,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