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包头市信访部门“盘点”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群众上访大幅度减少了。相关部门探究原委发现:原来,上访“意外减少”,与副市长的电话公开不无关系。
早在今年初,包头市副市长在参加电台“行风热线”节目时,“应群众要求”留下了手机号码,并真诚“欢迎市民反映问题”。电话公布当天,副市长的手机就接到电话、短信36个(条),反映的问题涉及全市13个部门。副市长不禁感慨,当听到百姓的呼声之后,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分管的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问题,还有很多老百姓不满意的地方”。而在他的带动下,包头市国资委、民政局、信访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也纷纷向群众公开了手机号码……
“老百姓与你直接通电话,实际上就是对你工作的监督检查,促使你尽快研究解决工作中不足。”经过近一年公开,包头的许多“一把手”有了这样的深刻认识。其实,类似这样的公开“一把手”电话,倒也并非包头首创。
在此之前,浙江温州、河南固始、云南昆明等市也已采取过这一措施。而最引人关注、最趋于“制度化”安排的,当属菏泽市。继2008年、2009年两次公布当地政府部门单位“一把手”电话后,今年菏泽再次向社会公布67名“一把手”电话。市政府还明文规定:“一把手”晚上11时前不准关手机,“要亲自接听来电,不得将来电转给下属部门或科室,不得寻找客观理由推辞,更不能拒绝接听”,“要态度平和,耐心细致,认真解答,不得推诿”,并在2个工作日内向当事群众反馈办理情况。尽管如此,相关部门几次“突击调查”,还是发现有多个部门的电话存在未接听或关机等问题。而这样的尴尬,在不少实施“一把手”电话公开的地方也都曾上演过:常常是电话“不在服务区”,或是“忙音”;要么是“空号”,要么由秘书或接线员接听,群众很难听到领导声音。
诚然,公开“一把手”电话,是畅通民意诉求的有效渠道。但有一点必须清醒,那就是:公开只是手段,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才是真正目的。如果公开后,电话常常是“忙音”或是“不在服务区”,抑或只是“一阵热”,那么这样的公开也就无异于作秀了。正如菏泽督察部门说的那样,“一把手”接听电话数量和接听电话率并不是考核的硬指标,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所在,落脚点是转变政府机关作风,提高老百姓的满意率。
“一把手”电话公开,固然方便了群众办事,但也带来另一隐忧:在群众心目中,似乎凡事只要找上“一把手”,再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其实不然。无论是包头,还是菏泽,在它们的经验中,“一把手”公开电话的背后,都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和依法依规办事。
公布“一把手”电话,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的便捷途径。可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从“一把手”电话到领导热线,从部门信箱到政府网站,甚至是博客、微博,民意表达的渠道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我们的各个职能部门、各级干部有没有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有没有通过完善机制,确保民意畅通、政府服务到位。
惟其如此,百姓办事才不会仅仅寄托于“一把手”电话。“一把手”电话,也就无所谓“冷”与“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