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来家女人好勇猛 一块石碑传佳话 油锅里面捞秤砣 钱塘江边修义渡
2017年08月18日 11:24:07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蒋大伟

  渡碑正面刻着“奉宪永禁碑记”字样,意思是遵照上级指示建立的碑。

 

  制图 连诚

  滨文路彩虹快速路隧道入口附近,来大伯手指的地方就是原先渡口和渡碑的位置。 本版摄影 记者 葛亚琪

  前日9:18,王先生来电:我们发现了一个渡碑,这块碑有250多年的历史了,在滨江区浦沿街道冠二村,是一位老人发现的。碑上刻了大约1000个字,内容大致讲这里曾经是钱塘江的一个渡口和这个渡口是如何建起来的。

  王先生今年80岁,退休前是滨江区西兴实验小学(创办于1907年)的教师。王老师热衷研究历史,退休后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从事区域历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去年底,王老师和同事赵土才来到滨江区浦沿镇走访,在冠二社区与一位叫诸松传的老人交谈中,听说了这块石碑。

  清雍正年间,在楼下里村北(今冠二社区)、西江塘北侧叫三角池头的地方有一个义渡埠头,叫中沙渡,渡埠旁有一块石碑,叫渡碑,岁月的流逝,埠毁碑弃,曾经的江边埠头也成了陆地。

  王老师说,那块渡碑有250多年的历史,现在就存放在冠二村(社区),碑用太湖石刻制而成的,碑额上镌有“奉宪永禁碑记”字样(意思是遵照上级指示建立的碑),他们经过对这块石碑的历史研究后发现,石碑的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是弥足珍贵的渡埠文化遗存。

  8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浦沿街道冠二社区,向居民打听渡碑下落,有些不曾听说过,有些稍有印象,不过大家都提到一个传说,几百年前,有一位来大娘,为了在钱塘江边建义渡,断臂取义,她的故事曾经在长河、浦沿一带广为流传。

  在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引荐下,我找到了石碑和保管石碑的老人来汉荣。

  这块石碑竖立在来大伯家宅基地的一侧,显得有些破旧,石碑高141厘米,宽48厘米,石碑正面刻了大约1000个字,落款“乾隆二十七年九月”(1762年10月)。

  石碑的周围,来大伯用水泥砖头搭建了一个简易碑亭。

  这块石碑是怎么被发现的?来大伯讲述了整个过程——

  我今年70岁不到,在我小的时就听父亲讲起,几百年前(清朝时期),当时钱塘江远比现在宽阔,冠二村北侧就是钱塘江面,从江这一边去另一侧,必须在江边渡口乘船。

  我们来家的先人曾是这里的大家族。先人来森义务捐助了许多钱财,修建了一处义渡,受到百姓爱戴。

  2000年,我跟堂兄弟在村里的池塘边走路,无意间看到一块铺路石上写着很多字,落款是清朝的乾隆年间,我们再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块记录来家家族历史的石碑,上面写的内容就是父亲跟我讲起过的来森修义渡的故事。

  后来,我们几个兄弟把石碑挖了出来,一直放在我家旁边的空地上,为了不让石碑风吹雨淋,我建了个碑亭。

  去年底,搞滨江历史文化研究的王老师过来调查,我们把石碑的事跟他讲了,他很重视,跑了许多档案馆,翻译了石碑的内容,又研究了我们来家的家谱,发现这是一块渡碑,记录的就是来家先人来森公捐千金修渡口的义举。

  昨天,记者拜访了王老师。通过王老师的调查研究,这块石碑记载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让人感怀——

  古时,长河来氏号称“二浙巨宗”,其中一个来氏分支后来迁移到冠山北麓,也就是现在冠二社区楼下里自然村的地方。

  来氏家族中有一位家产厚实的人叫来森(1650-1717),字守君,从小品学兼优,喜读古书,乐穷经史。对贫困邻里,经常解囊相助,村民们都很爱戴他。

  康熙初年,来森见三四两都(浦沿),特别是楼下里(冠二社区)及附近乡民过江去杭州卖菜挑粪很不方便,虽然江南已经有上沙、王家、西兴三个渡埠(现在的钱江四桥、钱江一桥一带),但跟楼下里还是相隔好几公里,而且渡船的费用每人每次要五文。

  因此,来森打算捐建新的渡埠,并和族人商定,在三角池头(今彩虹快速路隧道入口附近)创办便民义渡,每人只收二文钱,用作水手工食和修船费用。消息一传出,乡民们纷纷响应,有的出钱出物,有的修路采料……

  但那时办渡埠也不是想办就能办的,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

  来森写好呈文,画好草图,多次与来大娘等族人一起到萧山县府申请,但渡口的审批没能通过,理由是附近几个渡埠多次上诉提意见,另外,县府也觉得再另造一个渡埠劳民伤财。

  修渡被拒后,来森决定到上级政府绍兴府去申诉。

  一天,来森与来大娘等数人来到绍兴府,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与府台斗智斗勇,最后来大娘豁出性命,断臂取义,终于获得准于建造渡埠的批文。

  不过,中沙渡开渡后,常有人霸渡横索。

  为了震慑恶徒,来森买来石材,按照上级批复和议定的渡规,亲自起草碑文,并请工匠刻制两块石碑置于南北渡埠,让大家遵章而行。

  来森去世后,事迹留于碑文,并入长河文昌报功词。

  雍正十年(1732年),绍兴府儒学教授沈赓飏为来森撰写传赞。

  后来,渡埠附近形成滩涂,老百姓围垦种地,变成了陆地,渡口不再用了,石碑也被弃。

  如今,在来大伯家的这块石碑上,清晰记载着这段故事,而江北岸渡口的那块美政桥吴元弄渡碑,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王老师在《萧山来氏家谱》中,找到了石碑的具体内容。

  来大伯说:“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把这块石碑放到原来渡口的位置上,也算是一个历史遗存,一段民间佳话。”

  沸腾油锅捞秤砣

  来大娘舍臂取义

  如今,义渡所在的滨江区一带,已成为杭州最有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在冠二村村民口中,来大娘断臂取义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300多年前,楼下里有个来氏大娘,早年丧夫。她身材魁梧,体魄强壮,是个女汉子,与来森等族人一起为修建义渡四处奔波。

  在得知来森修渡的申请被驳回后,来大娘和数名族人,身背干粮,手执呈文,乘船赴绍兴府申诉。

  见到绍兴知府,来家人说,我们族人自愿捐资办义渡,一不要政府出钱,二不赚客官渡钱,更何况修建渡埠的物资已经备齐,这是一件大善事,请大人批办。

  但绍兴知府还是以各种理由拒绝。

  双方僵持不下。

  绍兴知府认为来大娘是其中的刁妇,要给她点颜色看看。知府跟来大娘说,我有个条件,当堂烧油一锅,将秤砣放入油锅,待油煮沸后,你要是徒手捞出秤砣,就同意你们建渡,如果做不到,从此不准再提建渡一事。

  半个时辰后,油锅翻滚。堂下有人劝来大娘算了,但她镇定自若,咬住嘴唇,卷起袖口,走向油锅,刹那间出手,将秤砣捞出,掷地有声……

  知府惊呆了,亲笔立下文据,盖上大印,并夹银票300两交于来大娘。来大娘和族人把银票掷于地上,拿起批文,返回萧山。

  (感谢王锡才老师、赵土才老师提供详实历史资料)

标签: 石碑;大娘;渡口;大伯;老师;绍兴;族人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