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别羡慕北方的雪了 南方的雪跟雪人更配哦
2018年12月11日 07:14:23 来源: 浙江在线 陈宇浩

  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宇浩)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杭州喜提今冬的第一场雪。朋友圈各种银装素裹的美照,都在昭告着,当杭州遇见雪,显然是更接近“人间天堂”的样子。

  秀完了雪景,接下去秀的就是雪人了。在潮人们看来,跟那些下午茶、海景房、练肌肉的照片相比,雪人照才是真正应景的潮流。

  从上周日到昨天,各种造型的雪人照片开始刷爆杭州人的朋友圈,它们来自杭州不同方位的小区、公司、广场、公园,但无一例外都有个共同点——丑。

  甚至有来自东北的网友一声叹息:“跟北方的雪人相比,你们南方的雪人真的没法看……”

  南方的朋友只好弱弱地表示,那是老天爷偏心,下给我们的雪就不如你们的,我们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杭州的雪,真的从“基因”里就比北方差吗?关于堆雪人这件事,到底还有什么有趣的知识?

  堆雪人南方比不过北方

  这不怪雪,怪你自己

  多年来,网上一直有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看见雪时“瞎高兴的样儿”。

  确实,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一年里能看见下雪的次数,一只手都数不到。

  但北方的雪,真的比南方更容易堆雪人吗?答案似乎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大东北的孩子说,小时候下了雪,堆不堆雪人咱们听声的。

  知乎网友“奶菌”讲得特别形象:踩上去“嘎巴”的,那玩意就是雪粒,堆不起雪人的;“噗叽”的,这种雪堆出来外壳就化了,过一会儿又冻上;“卟吱”的,唉,这声对了,这种高质量的适合堆雪人的雪不多,一年也就一两次。

  所以,总结众多北方孩子的辨雪经验,能不能堆起雪人,除了得看雪量够不够,关键要看雪有没有黏性。

  根据降雪的干湿度,积雪又分为干雪和湿雪。

  干雪多出现于北方,形成温度基本低于0℃,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呈细粉末状的微小雪花晶体,很容易就能积得厚厚的。

  而湿雪形成的关键是近地面温度略高于0℃,多出现在南方。下的时候,常常是几片粘连在一起,晃晃悠悠地落下来,故事书上说的“鹅毛大雪”就是这种。

  湿雪,老外有一种接地气的叫法——“Snowman Snow”,所以有没有看出什么玄机?对,湿雪其实比干雪更适合堆雪人!

  因为几乎不含水分,干雪很难捏成团,但湿雪不一样,水分含量高,稍微一捏就能成团。

  而南方下的,基本上是雪花(即湿雪),一般下雪在0℃左右,即使有积雪,温度也是刚好0℃以下,所以雪特别容易化。当把雪压在一起的时候,雪缝隙中的雪水凝固使雪堆得更紧。南方的雪除了更容易堆雪人,南方打雪仗也是真的疼。

  所以,抱怨“杭州的雪堆不好雪人”的人,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下自己的技术了?

  堆不好雪人的雪

  因为雪花形状长得不对

  干雪和湿雪,带给我们的是手感,而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湿度和温度的不同,会不会跟雪花的形状有关?

  其实,人类对雪花形状的研究已经有上千年。

  有一位诗人韩婴,生活在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汉文帝时代,早在2000多年前,他就观察到雪花的奇特形状——他在《韩诗外传》一书中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瑞典大主教奥拉夫·马格努斯(1490-1557)被认为是第一位针对雪花形状做记载的欧洲人,他在1555年发表的一部自然史书中描述了雪晶,并绘制了图片。

  显微镜发明之后,荷兰著名的显微镜专家安东尼·列文虎克(1632-1723)对雪花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接着,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1635-1703)也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曾经,每一朵雪花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分子水平上是这样。

  但《生命科学》(LiveSciecne) 上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雪花是可能重复的。有人甚至宣布发现了两片完全一样的雪花。

  专家们估计,每年有10的24次方雪片飘落下来,从统计学的角度说,当然很可能有相同的雪了。

  而如今,科学家发现,雪花事实上只有35个普通形状,这些包括柱状冰晶、不规则雪颗粒和平晶在内的形状构成了“传统的”六角形雪花,它们会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改变。

  英国伯恩茅斯市化学教师安迪·布伦宁研究制作出一张信息图,揭示了这些不同形状。这张图表展示了39类“固体沉淀”或雪,其中包括35种雪花及其名字。而日本北海道北见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将这些雪花进一步分成121类。

  比如冰晶胚芽等更简单的雪花形状,在低湿度下更常见。但平晶等更复杂的雪花形状则形成于高湿度区域。

  布伦宁说:“我们依然不知道使雪花形成这些特别形状的准确变量,但科学家正不断研究理论公式,以便预测雪花形状。”

  不要轻易尝雪,雪中有很多污染物

  雪是很多小朋友学会采集的第一批“野生”食物之一,大人也会经不住诱惑,比如生活在美国密苏里州的网友就曾自曝,从小到大,每年冬天他都会出门收集新鲜雪花,然后浇上鸡蛋、奶油,自制野生“雪球冰激凌”。

  但是,在雪花晶莹纯洁的形态背后,也有科学家通过实验的结果,发出提醒:按照目前的全球空气环境,雪还是不要轻易放进嘴巴里。

  通常天空落下来的雪,会含有硫化物、氮化物、甲醛或者汞这些小元素,因为雪花在下落过程中,会像网一样捕获空气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有些地方的雪中甚至含有很久以前残留的杀虫剂。

  加拿大的一群研究员还发现,将汽车尾气中所发现的毒素混入放有雪的冰室中,然后再检测雪中所发现的每种化学物质的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危险污染物的浓度开始时就“接近检测限值”,一小时之后,雪已经完全吸收了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包括苯、二甲苯和致癌物苯等等,所以,我肯定不会建议孩子们吃雪。”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帕瑞沙·艾丽娅说。

  不过,加拿大萨省大学教授约翰·波默罗伊(John Pomeroy)建议,最好等雪下了几个小时之后再去捕捞你的新鲜雪花。因为雪相当于大气的“清洁刷”,他解释说,雪下的时间越长,空气中的污染物水平就越低,而雪本身也越干净。

标签: 雪花;雪人;杭州;南方;朋友圈;干雪;湿度;北方;人间天堂;陈宇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znews/201812/W0201812112800980394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