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1950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8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百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等。
编者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日前,浙江在线专访了从浙江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张抗抗,请她畅述为时代而歌的激情和热情。
浙江在线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潘剑 盛颖 余国荣 王超)“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在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张抗抗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奔赴遥远寒冷的北大荒,经荒原、穿沙漠、跃高山、入江海,一路跌宕起伏,却也一往无前,尽阅曲折与辽阔,抒写人生和岁月。
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不是我的全部生命,而是我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在文学中日臻完美,从而成为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尊严的作者。”张抗抗透过柔中带刚的文字,不断挖掘埋没或闪烁在生命河滩上的粒粒金砂。
作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作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九个字,高度概括了文艺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写作者期望达到的目标。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建设,先觉才能先行、先行方能先倡——这是一个渐次递进、螺旋上升的艺术规律。”对于这三者的定位,张抗抗认为,先觉者,是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拥有对时代和现实超前认识的智者,而非人云亦云、唯上唯利之徒。先行者,也即勇于创新、敢于特立独行的探索者,每一部新作,都呈现出新的内容新的思考,以新形式表现新故事和新思维。先倡者,是不怕打击不怕挨骂不怕争议,内心有强大力量的勇者,既引领时代潮流而又脚踏实地。“这九个字的实施实现实行,对于文艺工作的领导者来说,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只有为那些有志于创新开拓的文艺工作者,努力提供宽容友好的创作环境,文学的先觉、先行、先倡,才会真正成为可行、可见、可能的实景。”
南北方兼具的“跨地域”写作,带来莫大的创作乐趣
作为浙江籍的著名作家,张抗抗成长于杭州,将青春留在了北大荒,从南到北的经历,沉淀半生。她说她是一个“跨地域”的作家,也是一个故乡在远方的“无根”作家。不像莫言、贾平凹、刘震云等文坛巨匠,拥有自己的“根据地”,高密东北乡、陕南商州,河南延津,是一口源源不断的深井,一开机即可钻井喷油。“我不是井,我只是一条河,一条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一直流向了东北平原,最后辗转回到北京的‘运河’。”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到‘寻根文学’那个阶段,才开始重新重视、探讨‘地域性’的地缘文化因素对作家作品的生成和影响。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产生的文学作品,除了方言俚语之外,真正差异在于内在的气韵。”张抗抗认为,气韵的运行不是通过故事,而是通过文字语言来体现。南方温暖富足,空间相对狭隘,没有巨大的气候压力和紧迫感,情感细腻温婉,语言也因此变得甜腻而琐碎。而北方的旷达与寒冷,使得人们渴望热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语言粗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有一度语言“大一统”的时期,南北地域不分。改革开放以来,南北文学的差异性被凸显,有了更多“只能属于那个地方”的作品。然而,即便是那些地域差别极大的作品,人性的本质不会有根本区别。
“我这条载着各式人物、载着自己载不动的忧思的‘运河’,几十年缓缓流过很多地方,水流经过之处,船头冲开的浪头、船桨划开的水迹,水线其实都嵌留在岸上。河水继续兜兜转转往前,岸边四时不同的风光景色总是吸引我的视线,使我无法停下来成为一个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我只好安慰自己定下心来做一条宽阔平缓的运河了。由于运河一路补充汇入的水源,气质(水质)有点浑浊不清,就像我的口音。南方人说我已经是个北佬,而北方人总是很快就发现我不是‘永定河’‘潮白河’,而是运河之尾的杭州,若是在‘运河’前面加上个‘大’ 字,我会有点儿沾沾自喜。”
流经不同的河岸,各具风情。张抗抗说,几十年南北往返历练下来,如今她基本可以做到:写江南的故事,就使用带有江南情致的句式,比如《赤彤丹朱》《把灯光调亮》;而在书写北方人物的时候,使用北方的语气和腔调,例如《作女》《在北京的金山上》;而《情爱画廊》这类“双城故事”,则两种语言交替。这种切换对于她已经驾轻就熟。“在我刚完成的长篇新作里,将有更多展现,可谓来去自如游刃有余。”南北方兼具的“跨地域”写作,带给她莫大的创作乐趣和语言快感。
文学让我没有虚度青春年华
“在北大荒下乡时,面对艰苦的生活,我渐渐地变得坚强。那八年生活经历对我性格成长是决定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北京安家后,这三十多年接触的大多是北方人,受到他们达观爽快的性情影响,我变得越来越像北方人了。”
问到自己的创作发展阶段,张抗抗娓娓而谈。如果从1972年她初次发表作品算起,她的文学五十年,大体可分成四个阶段:1972年—1979年的习作期;第二阶段是1979年—1989年,新时期文学开始蓬勃生长,也是成长期。代表作是短篇小说《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第三阶段是1990年—2002年的探索期,在关注现实的同时追问历史,关注女性的同时挖掘人性与当代人的困惑,如长篇小说《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中篇小说《残忍》《第四世界》等。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题材和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如《作女》《芝麻》《请带我走》《干涸》等,以及2017年刚刚完成的三卷本长篇小说。
“写作的动力并无物质与功利的诉求,我关心的是自己应该如何‘成长’,关心的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要通过写作来‘解决’自己内心太多的困惑疑虑。”张抗抗说,这些问题不解决,仅以技巧取胜,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作家。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她用丰富的生活阅历述说人生哲理和历史沉思,“我几百万字作品中的百十个人物形象,不一一加以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并非刻意‘设计’出来,他和她一直藏在我心里,每部作品主人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就是我内心对真理的向往。”
文学要持续深入到“人”的内心生活中去
优秀的作品,是创造肉质丰满、汁液丰盈的果实,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剥开来,最后看到里面那个坚硬的核,也就是一粒成熟的种子,文学把这粒核,播撒在人的心里,让它自己去发芽。近年来,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女作家,她们的叙事方式及语言能力,均胜于我们一筹。张抗抗认为,大陆女作家的作品,若是在取材的广度和思想深度上有更大的开拓,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我本人总是对那些具有方向性、成长性的事物感兴趣,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我的长篇小说《作女》。不过,我今后的创作,依然不会特别关注‘女性’问题,而是持续深入到‘人’的内心生活中去。”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写作的门槛降低,各种类型的作品层出不穷,经历阅读物从匮乏到井喷,一些文学创作似乎也进入了“流水线”时代。谈及这种现象,张抗抗认为,商业时代对文学消费性的需求,并不能成为浮躁的理由,“流水线”式的创作,只是少数人谋生牟利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文学不可能在流水线上产生,年轻人不可急于求成。写作是一辈子的“马拉松”。那些立志从事严肃文学纯文学写作的年轻作者,内心必定有一种坚守寂寞的强大定力。
浙江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更为灿烂的风貌
张抗抗对浙江的文化建设,有她的期待。“浙江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在当代展现出更为灿烂的风貌。《江南》《西湖》这两种改革开放以来的‘老牌’杂志,始终坚守了纯文学品格,亦保持着多年来持续的‘高水位’。还有《浙江散文》和《浙江作家》也都办得有声有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张抗抗说,近年来浙江全省各地的新锐作家“增量”可观,“长势”喜人,凸显“文化浙江”的态势。
“浙江承续历史又发展了历史,如今已营造出处处可留步的浓郁文化氛围。”张抗抗说,她期待并相信,在浙江这片秀美的沃土上,将会出现更多的好作家、生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他们将在文字中驰骋浙人的梦想,展示浙人刚柔相济的丰沛才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