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赓续传统 唱响青春
2018年02月28日 06:50:4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2月28日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90后,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代表。当传统习俗遇到现代文明,当亲情守望遇到漂泊打拼,站在“时代C位”的90后青年一代,可爱、可信、可为,正演绎无限精彩。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更好弘扬新时代精神,引导90后青年树立昂扬向上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特举办“90后过大年”主题征文大赛,展现90后青年对国家发展、社会变迁、亲情乡愁、年味习俗的认知与感怀,赓续传承,将民族文化融入时代脉动;亮出风采,在奋斗年代唱响青春之声,冀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青春远航添动力,为青春拼搏增能量,让青春芳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光彩!

  中国年之美,美在精神

  丁六申

  春节返乡,惊喜地发现阔别一年的嵊州有不少变化。老城区的楼房统一换上了别致的新装,部分主干道路进一步拓宽,街道两旁的红灯笼更是增添了整个城市的年味。近日,嵊州市入选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90后的我们也在家乡过了一个文明年、文化年。

  “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是以往对过年最贴切的描述。记忆里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烟花爆竹在春节期间燃放,寄托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然而,结果是街道、社区、村庄烟尘弥漫,空气质量下降,也多了许多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垃圾。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打扰到人们的日常休息,也时常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人身伤害与火灾事故。

  2018年,我们迎来了文明环保年。《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明确指出,自2月1日起,嵊州市城区四个街道全域及五大集镇建成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逢春节街边临时搭建的爆竹烟花售卖帐篷终于成了过去式。禁止燃放区内已然看不到烟花爆竹的踪影,早晨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许多市民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节省了一笔不小的支出,人身安全也得到保障。文明年,年味不减,城区新增的霓虹灯、城市广场的表演秀、商业街的年货节等,同样展示了过年的红火景象。

  2018年,我们过上了文化传承年。提及年味,土生土长的嵊州青年自然会想到越剧演出的喜庆热闹气氛。嵊州被称为“越剧之乡”,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越剧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老年人提着便携式音响设备,围聚在城市文化广场一起唱越剧;贴心的儿女陪着年迈的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一同观看他们最喜爱的越剧表演……时常有人感慨年味淡了,喜欢越剧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今年春节,我又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越剧的魅力。

  过大年同时不忘看大戏。随着一阵阵“锵锵锵”的锣鼓声,村民们纷纷搬来凳子赶到村口搭建的舞台下,邻里亲友围坐一起,等待演出开始。现场人头攒动,本以为这是一场属于中老年观众的演出,映入眼帘的却有不少青年、儿童。演员们身着精美的戏服,以优美的唱腔博得大家阵阵掌声,表演的选段也都是有着美好寓意的故事。舞台还创新地设置了LED屏幕,用以展示大家的美好祝愿。此刻,作为一名在外漂泊多年的归乡游子,最想要的便是这种充满浓浓乡情的年味。世界瞬息万变,剪不断的是乡愁,回味无穷的是传统文化。过年期间,越剧演出扎根广场、走进农村,唤起游子对故乡的记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近文明、远陋习,讲文化、叙乡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当古老习俗与现代文明碰撞,有所摒弃、有所融合才能续写新的篇章。中国年之美,美在精神,美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明过年,创造社会和谐之美,这才是最浓最美的年味。

  (作者为浙江海洋大学学生)

  春节在家,牵牵妈妈的手

  刘冷丝

  今年春节,最感人的莫过于大型网络互动活动“牵妈妈的手”。不过,浏览网络留言时也不难发现,很多网友这样说:突然牵妈妈的手,没有勇气;不太好意思,好久没有这样做了;还有其他很多表达爱母亲的方式啊……

  一些网站在活动页面设置“我们有多久没有‘牵妈妈的手’了”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牵妈妈的手”了,还有很多人记忆中压根就没有“牵妈妈的手”。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为什么要毫不犹豫地“牵妈妈的手”?

  理由其实不能再简单了。每个人自出生起,妈妈就一直牵着我们,走过快乐,走过悲伤;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过人生……即使我们成年,妈妈的手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想一想,我们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难道不应该牵起妈妈的手,陪着妈妈说说话、谈谈心、散散步?对上班族来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很多人已经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离开妈妈。如果没有“牵妈妈的手”,难道不觉得是今年最为遗憾的事情?

  “牵妈妈的手”是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需要一个形式,需要情感释放的出入口。亲人之间的爱是纯洁和真挚的,你心里有浓烈的爱,理当让情感通过“牵妈妈的手”这种形式释放。

  “牵妈妈的手”是感恩的一种重要体现。妈妈的恩泽是无法回报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恩、去铭记。从“牵妈妈的手”开始学会感恩,以后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感恩情怀,我们就能学会宽容,学会付出,学会感动,懂得回报。

  当然,“牵妈妈的手”还需要真实存在的“内容”。两段“牵妈妈的手去旅行”的真情故事,至今依然温暖着无数人。

  10年前,北京的安军和安荣姐妹在妈妈遇到重大创痛时才意识到,陪伴妈妈,就是要立刻、马上去做的事!她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牵妈妈的手”去旅行。接下来的8年,她们去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坏了5辆轮椅。

  在伦敦工作的摄影师Alex,一直有个带母亲去度假的梦想,但从来未实现。直到外婆突然去世,她才惊觉:想做的事情,现在就该行动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么开始了,她牵着妈妈的手先环游了美国,接着走向更广阔的世界。Alex和妈妈一起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她动情地说:“满满都是暖心和有爱的回忆。”

  这两段故事中的女儿们看到妈妈开心的笑容,意识到这场“牵妈妈的手”的旅行对妈妈有多重要,她们很庆幸自己和妈妈终于拥有了这样一段快乐的时光。

  在离开家乡再次背起行囊的时候,在父母目送儿女出远门的时候,请你们也“牵妈妈的手”,拍下一张图片,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表达对妈妈的留恋和祝福。妈妈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骄傲,一定会觉得养了一个懂事的孩子,这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而我们,不仅能感觉到妈妈的幸福快乐,也一定会感到自己新一年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

  保持春节的仪式感

  张露菲

  说到春节,作为从小就扳着手指盼望新年的我们,还是非常憧憬和期待的。

  小时候,离过年还有一星期,爸妈就会给我买一身红衣服,并且到过年那天才能穿;爸爸牵着我的手转一圈,兜里就会塞满糖果和压岁钱;作为爷爷奶奶的宝贝孙女,过年有什么好吃的都落不下我;和小玩伴边打闹边看春晚玩到嗨;家人做馒头我会偷偷拿下一块面捏面人,粘的满脸都是面粉;即便困了还硬撑着守岁……

  想想长大后的我们,天天淘宝,天天拆货,过年只不过又多了几笔订单;像我们这种不大不小的年纪,早就吃腻了糖果也少了压岁钱,过年家里一桌子各式各样的饭菜越来越好看,却越来越吃不下几口;习惯熬夜的我们,却再也没有了守岁的意识。

  有人说,中国人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所以,由文化带来的仪式感,以及仪式感中表达的文化,对这二者我们仍需心存敬畏。

  仪式感就犹如生活的调味料、情感的催化剂,它让平庸的生命显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例如春节回家,在当代中国,春运已经成了一种特有的春节仪式。过年前后,数亿中国人在一条条通往家乡的轨道上,“倍思亲”也好,“情更怯”也罢,甚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谓五味杂陈,但脚步却不曾停歇。这恰恰是仪式感最直观的表现。而阖家团聚、守岁拜年等仪式感的存在,更让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

  不可否认,在多少“年味淡了”“春节变了”的声音中,春节的仪式感已越来越难以维系。很多人因为一句“麻烦”而不愿意回家过年;即便回家,面对亲朋围坐的团圆饭,以往的热闹话题却变成了今日静默地刷朋友圈、玩游戏;甚至有些人刚回家,就想着离开……多少传统仪式因为“太麻烦”被精简到忽略。

  其实,哪有什么年味越来越淡?年味明明就藏在那些被人们选择遗忘的仪式感里。

  老人说春节的仪式感,就是该做的事情一件都不能少,祈求年年平安、合家团圆;放眼更广阔的天地,春节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一个人,无论已经投奔到家人的怀抱,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能因为这个节日的到来,感受到年的味道。无论是为了祈祷来年的喜乐,还是为了唤醒记忆深处的温情,都要新年快乐!在仪式感中流动的亲情,在仪式感中寄托的希冀,在仪式感中收获的温馨,才是那些在岁月里闪着光的年味。

  所以,春节的仪式感,更加需要被唤醒。对国家来说,春节能凝聚团结力量,在家庭团圆中更好领悟家国情怀;对文化发展来说,春节能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习俗;对小家来说,领会一下“和家人见一面”那种简单而幸福的平凡生活。这些深入民族记忆骨髓的东西不能丢弃,而且必须“隆重出场”!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衢州学院学生)

  涵养年俗的文化根脉

  张璐

  “年”,是镶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文化密码。从唐代孟浩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对过年欢聚盛宴的描写,再到春节前浩浩荡荡返乡大军的身影,可以说,再也没有这样一个节日,能够恰如其分地连接起历史与现在、当下与未来;连接起城市与乡村、高楼大厦与炊烟袅袅。

  如果说亲情伦理、文化认同构成了“年”的灵魂,那么各式各样的年俗就成为“年”的骨骼。然而,随着时空变迁,很多年俗已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更遑论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春节这样一个节点,审视打量我们的年俗文化,助力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实现转身,进行“现代一跃”。

  需要“现代一跃”的年俗,并不仅仅是燃放烟花爆竹、放孔明灯、焚烧纸钱等,更重要的是,在告别了物质短缺和娱乐匮乏后,如何应对“年味寡淡、甚至变味”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饭局让人身心俱疲,红包数额节节攀升,更有人戏称“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这恰恰说明,越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裕的今天,越要去思考如何更好赓续民俗文化的根脉。

  当下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传承好、创新好春节年俗。近年来,从央视春晚的文化大餐、集体抢红包“集五福”活动,再到家庭团聚版微信“跳一跳”,都说明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因素注入其中,凸显网络时代对春节年俗的影响。我们更要看到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让春节在另一个层面流行起来,但就文化的厚度、精神的高度、价值的深度而言,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比“博君一乐”更重要的还有“家国情怀”,年俗的传承发展、变革更新最终都要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否则对很多人而言,过年只是意味着“躺家里玩了几天手机”而已,又怎么能不感慨“年味变淡”呢?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年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书写“文化自信”的一篇大文章,也是当下推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奋进之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合力;对于每个人而言,能否少玩点手机,少参加些喝酒应酬,和家人吃好每一顿饭;能否在贴春联、拜年贺岁的同时葆有一分耐心和敬意;能否不去在意红包数额、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就坐在故乡的土炕上和父母亲人、儿时玩伴好好聊一聊谈谈心?在这样的点滴中,我们不仅记录下了个人的年度记忆,也在助力春节文化“现代一跃”。

  毕竟,年俗在,我们文化的根脉就在;文化的根脉在,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次全新的出发。

  (作者为兰州大学学生)

  回家过年,用心陪伴

  孔德淇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图片:一位老奶奶终于盼来儿孙们回家过年,但孙子孙女却“人在心不在”,一个个都在低头看手机,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此时,老人家反而更显孤单。

  事实上,过节团聚时,年轻人只顾看手机,把长辈们晾在一旁,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通病。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的聚会增多。这时候,朋友圈里点赞评论互动频频,聊得热火朝天;饭桌上却鸦雀无声,毫无交流。这让原本融洽的气氛显得尴尬,也令不少长辈感到难过。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譬如群发祝福就能完成拜年了;有了视频聊天,即使身在异乡也可以与亲人畅叙旧情。但手机同时也似乎让全民“上瘾”了,个个都成了“低头族”。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低头族”中,51%的人在亲友陪伴时玩手机;超过45%的人春节期间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最多。

  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正在稀释中国人最为珍视的“年味”:吃年夜饭时,辗转归家的游子拍饭菜发朋友圈比吃饭更起劲;空闲下来时,父母本想和孩子共叙天伦,可他们却忙着低头看手机,只能间或回应“嗯”“哦”;刚到亲戚家拜年就急着离开,原因是“在别人家不好专心玩手机”……父母盼望孩子回家团聚,却不得不忍受“明明在对面却远在天涯”的另一种别离。

  若在平时,及时回应领导的吩咐,同步处理手中的工作,姑且可以理解。但在春节假期,许多人仍然怀抱手机,时刻关心远方的事情,时刻关注别人的吃喝玩乐,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无疑是在过一个“虚拟”的春节了。

  况且,家人重逢,年轻人低头把玩手机,本身就是过分自我和对他人的不尊重。而通过手机能够轻松得到的东西,可能是最廉价的。因为最有价值的交往,其成本也许是很高的,需要用心来交流,意义也是线上交往无法替代的。亲戚家人近在身边,偏偏视而不见,没有眼神交流,没有促膝长谈,没有把酒言欢,亲近了手机,疏离了亲情。这样一种共处,实际上是对春节团聚机会的最大浪费。

  “低头族”不妨扪心自问,跨越万水千山,穿过春运人海,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看手机?

  过年应以家庭为中心,而不是以手机为中心。暂时与外部世界保持“脱节”的状态,不必为了抢红包、发自拍、玩游戏而随时在线。家人亲友则要认真地相处,从他们身上才能获取微信没法传递的温度、能量和信念。这样的春节才更有意义。

  用心陪伴,是亲情最直接的体现。过年了,回家了,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暂时与世界“隔绝”吧,去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聊一聊这一年经历的事情,关心一下父母的近况。还有什么比用心呵护家人更温暖、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作者为南京大学学生)


标签: 妈妈;中国年;春节;手机;仪式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