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眼睛看着书本一只眼睛关注社会
——关于浙江工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关心着什么?烦恼着什么?思考着什么?今年9月,我们走进浙江工业大学,通过与各年级同学座谈、与同学个别交流、发放调查问卷以及采访老师和学校领导等途径,我们感受到大学生的阳光自信和乐观向上,也倾听到了他们心中的某些困惑,增进了记者对大学生的了解。
对待求知,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和理论,他们一只眼睛看着书本,另一只眼睛关注社会,重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校园里一度流行“60分万岁”,也有人把大学生描写成只到临考试前才挑灯夜战的一族。但从我们的调查看,大部分人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以学业为重,是他们的坚持。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63份,问题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50个,问卷全部回收。在“你目前的学习态度”中,有37.4 %的同学选择的是“除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外,注重培养能力”,有30%的同学选择“争取优良的学习成绩”。
青年教师杨燕霞说:“大学生其实很爱学习,希望自己成绩优异,跟我10多年前上大学时的想法差不多。”杨燕霞教的是刑法课,她要求学生每次上课前都要预习。对此要求,同学们做到了:“20%的同学在预习时能做好笔记,60%的同学能把课文看一遍,其余同学也能翻一下书本,知道个大概。”就是这样一位在教学上严格要求的教师,被法学院的同学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与以前的大学生比较注重课本与理论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在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土木工程02(3)班的同学目前已进入实习阶段。他们虽然只实习了1个多月,但是已感觉到课堂上学的与实际工作有距离,让他们比以前更感到了基础学习的重要,不少同学在实习中碰到了难题,晚上回到学校就翻课本、查资料。
不少大一新生同样有这种想法。大一新生伍星球希望成为一名拥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并且力争入党,因为他认为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今天的大学生注重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注重走出校门到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浙工大的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全校有220多个学生社团,既有邓小平理论读书会这样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也有科技创新型和文化娱乐型社团。9月27日一早,当我们走进浙工大屏峰校区,各个社团纳新活动正在进行,新生报名非常踊跃。同学们说,社团活动既可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能从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大学生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看重综合素质提高,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他们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努力从各个知识领域“充电”,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
针对大学生这一新要求,浙工大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平台。对不同的学生社团组织,学校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引导学生努力做好。比如校报的副刊就是由海韵文学社的同学“承包”的,个性鲜明,很适合学生口味。
浙工大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计入学分。2002年以来,浙工大重点组织了近560支社会实践团队共计7000余人奔赴全国22个省市和省内各地,开展科技推广、文化扶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深得学生的拥护。
他们乐观向上,富有激情和理想;但在跨入大学之后的一段时间,时常又会感到困惑。在学校的帮助和自我调节下,这种迷茫会很快得到消失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57%的同学认同“困难是暂时的,勤奋可以改变一切”,有36.8%的同学表示“要在学业上不断奋斗进取,争取学习优异”,40.5%的同学表示“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求更多的乐趣”。
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刚进大学的学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工业工程专业的新生方炳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就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包括长期的和近期的。有了理想,就像茫茫夜色中的航船有了航标灯,湍流的溪水中有了踏脚石,繁芜的草丛中有了小道,理想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明天所必不可少的。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在家庭贫困学生的身上,就是正视困难,自强不息。经贸学院三年级的小胡来自四川,2003年9月通过“绿色通道”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此后就靠在学校勤工助学赚取生活费,大二时她获得了省政府一等奖学金,“贫困生在生活上比别的同学差一点,但只要自信自强,学习就不会比别人差。”小胡告诉我们,她每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200多元,其中150元左右用在吃饭上。她非常希望社会能给贫困生提供更多兼职的机会,让他们能自立。
乐观向上、富有理想是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不少同学反映,有时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特别是一些新生,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和迥然有别于高中的学习方式,一时感到无所适从。建工学院土木工程02(3)班的唐鸿初现在已经是大四了,回忆起刚进大学时,他说,刚跨进大学校门时大家都不大适应,一时适应不了的同学就会感到很迷茫,而且往往容易染上网瘾。据学生反映,有极个别同学因为上网打游戏上瘾,一个学年下来“挂”了20多个学分,被学校劝退。
大学生们感到迷茫的时候,很少会想到找老师。在接受调查的163名大学生中,57.1%的同学从没有主动找辅导员老师单独聊过,只有极个别同学主动找过辅导员。朋友是大学生们有困难、有烦恼时的倾诉对象。在回答“你有困难、有烦恼,最想找谁倾诉?”有52.1%的同学选择“朋友”这一选项,另有14.7%的同学选择向恋人倾诉,还有23.9%的同学是“自己闷着”,只有3位同学选择找辅导员老师。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紧张与大学教育方式的相对自主、宽松,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方法、评价体系等在这两个相连的教育阶段却大不相同。高中几乎是手把手的教育,老师严格管理,家长一路呵护,而大学更多的是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变革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感到暂时的困惑,感到无所适从。
信息学院俞立教授说,有理想才有不懈追求的动力。针对这一现象,大学老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尽早给他们正确的引导。
目前,浙工大有近100名年轻教师担任了辅导员一职,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主动贴近大学生,随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在今年的新生入校时,浙工大还组织知名教授开设新生讲座,让新生跨进大学校门后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迷茫。
他们年轻,他们思想活跃,更具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面对多样而开放的社会,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大学、家长和社会多加帮助
现在,不少大学生身上的自主意识比较强,而团队精神相对缺乏。一位辅导员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个班级为了开展一次集体活动,开了几次班会都确定不了地点,因为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七嘴八舌实在难统一。
不过这种自主意识,并不影响大学生们在价值观的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趋同。在回答问卷调查“你觉得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应体现在哪里”的多项选择题时,“热心公益事业,愿意花精力花时间组织各种活动”、“奋发向上,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不计较个人得失”高居前三位。目前,浙工大的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20%,从我们接触的学生党员看,他们普遍有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倍感骄傲。这种特点,也许平时不太明显,但在事关国家、民族的大事上,往往表现得尤为充分和充满信心。今年“神六”发射当天,许多大学生像过节一样,自发聚集到一起观看直播,为国家的强大而骄傲和欢呼。
一个在浙工大广为传播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可爱。今年上半年,一位男生患白血病而医疗费用难以为继的消息传开了,当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起募捐时,应者如云,捐千元者有之,捐十元者有之,短短几日,就募集了6万多元。当校园网张贴出为他献血的倡议后,次日清晨便有同学捋袖前往,到第三天,报名献血者竟多达近500人。
但是,一千片树叶就有一千种脉络,大学生思想中也存在另一面。有的辅导员说,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化”色彩较浓,对“自我”考虑比较多。调查问卷统计时也发现,对于择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收入较好”是首选,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考研究生的原因中“有研究生学历工作好找”是第一位。
对于社会普遍认可的先进人物,一些学生也有不同想法。土木工程02(3)班的董罗燕说,看了大学生的先进典型、在贵州支教的研究生徐本禹的事迹我们会感动,但不会简单仿效。社会那么多样、那么开放,有很多种实现人生价值和奉献社会的方式。
浙工大党委书记汪晓村说,总体上来说,现在的大学生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都比以前的大学生要强,这是他们的时代特征,但一部分人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相对欠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利他与利己方面摆不好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引导,教书,更要育人。但教育引导的思路要变革、方式方法要创新。
对于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学生不满足,他们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你最喜欢的方式”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演讲、辩论、看电教片”,其次是“社会实践”,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大学生最不喜欢的,只有3位同学选择这一选项。
今年浙工大花3个月时间搞了10个课题的调研,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党委副书记韩翼祥说,要跟上学生思想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变化,要与大学生说得上话、可以交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教育和引导。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育人,浙工大实行了班主任制,让专业课老师走近学生,并且在化工学院、机电学院试点的基础上准备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举措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俞立教授说,如果专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能给学生讲些做人的道理,这样大学生会觉得说教味少点,距离近点,效果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