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产剧《大浪淘沙》已于近日收官。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在建党百年之际,《大浪淘沙》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的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带领观众回望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使命,切实还原了“红船精神”。
不久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联合召开了《大浪淘沙》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探讨《大浪淘沙》文艺现象。
《大浪淘沙》:穿越历史巨浪始见真金
新视角新观点
让电视剧更加诗意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艺术处处长刘文峰:
今年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可谓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浪淘沙》播出并受到好评,体现了整个团队在策划、创作、传播中的责任担当。
当前,中国的电视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要求已经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电视剧创作不仅要在史实、政治上高度正确,也要在艺术创作上有更诗意化、浪漫化的表达。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
建党百年,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繁星满天,如何脱颖而出?就要看这部剧有没有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视点去审视历史、观察历史。《大浪淘沙》在今年的党史题材剧中表现较为突出,我认为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审视历史的新视点。该剧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现了中共一大代表,剧中许多内容都是过去重大题材影视剧基本上没有表现过的。党史还是这段党史,视角变了,内容就新鲜了。
第二,非常鲜明地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大浪淘沙的主题,生动又深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第三,创新了党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呈现方式。用现代讲述历史至少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拉近了历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二是以此为情节串联,把在不同时空活动的人物连在了一起;三是通过旁白把历史事件所蕴含的道理讲清楚,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
当前,纪念建党百年电视剧的播出已进入高潮。我简单把今年的党史题材电视剧划分成四类。
第一类,在传统的党史题材创作基础上对已有题材的进一步精耕细作;第二类,有新的题材发现,新的表达表述和对党史有新的深入思考;第三类,选取党史题材中的战争进行创作;第四类,人物系列。
《大浪淘沙》属于其中的第二类。电视剧题材选择的角度较为新颖,表达方式与其他题材相比更加丰富。
首先,把一大代表纳入一部电视剧中去表达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这说明创作者勇于走出以往党史题材创作的舒适区,在100年的历史节点给党史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光彩。
《大浪淘沙》题材新颖之处还在于,以建党过程中不同人物人生的离散聚合、命运的起伏沉浮为叙事主线,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和面对理想信仰的考验。用这些人物命运来表现革命进程的大浪淘沙,让这部作品有了更大的历史寓意和戏剧张力。
其次,是形式上的新颖。双时空叙事不仅是一种形式上更吸引观众的手段,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思想文化特征的一个重新发现,就是党史中的青春。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印记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显著,也是这个百年大党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的一种青春基因。电视剧让当下青年陈启航制作的历史视频中展现一大代表的人生过程,就是让当代青年的青春和历史青春互相选择,因此对当下也有深刻意义。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徐晓:
第一,《大浪淘沙》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该剧以严谨的史实结构和强烈的纪实性,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上的抉择和走向。在建党百年之际,为观众了解党史、铭记先烈,提供了严谨的艺术化观赏视野。
第二,这是一部具有艺术创新的作品。在众多类型的主旋律剧目中,该剧切入了当代青年视角,对剧中人物和事件予以串联和历史定格,这种以现代审美来呈现党史的方式,对于引导年轻观众传承信仰进行了有益探索,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上有创新意义。
浙江卫视总编室电视剧一部主任马鸿雁:
拍摄党史题材剧,就要在表现手法上勇于创新突破。《大浪淘沙》的团队以生动的形式将这段历史呈现给观众,他们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正反映了浙江人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
还原历史
写活群像戏中的“人”
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
《大浪淘沙》很好的一点在于实事求是、还原历史。历史不是一两个全面、正面的人,而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还原历史很不容易。
比如写一大代表,这部剧都写全了,也并没有回避历史上后来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和最终结局。再比如写王会悟,讲中共一大是绕不开她的,在上海召开时,她就做了许多会务工作,嘉兴南湖会议更是她的建议。而《大浪淘沙》中对于王会悟的描写也是非常到位的。因此,这个剧本表现的就是忠于历史、还原历史的理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历史观。
这样的理念从剧名中也能看出来。从开始的《一大代表》改为《大浪淘沙》,这意味着革命就是大浪淘沙,因此电视剧创作中不要回避历史中的反面人物,要让观众明白革命斗争的曲折反复,才最终走到了今天的胜利。自身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淘沙,才能看见真金。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
《大浪淘沙》以人带史、史中立诗。电视剧深入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去探求,一大代表们或坚守初心革命到底,或中途退堂。同时,又将他们和当代青年的思考勾连起来,这就产生了一种独有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震撼力。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曲跃厚:
《大浪淘沙》讲的是中共一大代表等人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通过这些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面对同样的客观条件,为什么一大代表会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能否坚守党的初心。就像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坚守了初心,所以能拍出精品力作,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所有人都要坚守初心,才能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
《大浪淘沙》在完成宏大叙事、宏大话语讲述的同时,在艺术的开掘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剧最大的启示在于,无论什么题材,其实总可以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体现了艺术勇气和智慧。
第一,独特的艺术架构。历史人物如汪洋大海,要转化为40集的电视剧,难度很大。这部剧用以人带史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做到删繁就简,把大浪淘沙的“大浪”描绘得非常到位。
第二,深刻的思想表达。剧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由作始之简到将毕之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书写了壮丽的史诗。《大浪淘沙》其实就是写明白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三,生动的艺术创造。该剧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既有为人熟知的也有不为人熟知的,大多数人物的形象都非常贴合角色,个性鲜明,又能拿捏好分寸和尺度。
《大浪淘沙》导演嘉娜·沙哈提:
《大浪淘沙》筹备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以人带史的创作思路,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物走向之间找到契合点,将他们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戏剧情景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情节跟随人物一起出发,而不是以最终的结果来倒推他的行为和情感。
这是一部群像戏,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对剧集的最终呈现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帮助演员更好理解和塑造人物,我们开机前就组织剧本围读。在围读中,深入跟演员对台词、对戏。因为剧集中大量的文戏,表现的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冲突和对事件人物的评判,这就要跟演员讲清楚这场戏发生的时间节点、人物状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场戏到底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的表演才会更加准确生动。
双时空叙事
串联起两代“年轻人”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
一方面,《大浪淘沙》整部剧在聚散的处理上巧思匠心。电视剧通过影像的平行蒙太奇处理,选取一大代表每一位的重要人生阶段或是党史关键时刻进行强化描写,同时,这个连缀通过影像的叙事蒙太奇处理,就可以在相近时刻把其他地方的事带出来呈现。这样平行蒙太奇的展开,既形成了逻辑,也让作品的精神视野格局变得宏大,增加了历史宏阔的纵深感。
另一方面,电视剧政论体式的人物语言,让剧中的人物一出来就形成了立体的性格和形象。同时,政论体的独白不光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对戏剧冲突的推动,对情节进展的促进。全剧人物语言、台词都呈现出政论体色彩,有力凸显了风云变幻的新文化运动后的革命走向,党史、革命史历程始终存在的论证和斗争,革命之路往哪儿走、中国的前途命运怎么走,都在论辩中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这种论辩色彩也成为一种诗意的审美化,成为电视剧的一种语态和语体方式。这样的对白能让观众见人物、见灵魂、见神采。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
这部剧用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重叠叙事的时空对望,为观众解读了为什么共产党可以救中国,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它以理论的主义之变、党的路线之争、信仰的坚守与背叛,用艺术的独特站位视角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向观众尤其是当下青年进行了一次鲜活而生动的党史回顾。沉浸式的观剧感受,让大家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紧密契合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热潮,让红色革命基因的代际传承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血脉中。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
电视剧双时空叙事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这样的形式就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段历史?就像剧中陈启航所说,“一大所开创的历史直到今天还延续着,还影响着中国和世界,这就是吸引我的地方。”这句话就把电视剧的基调给确定了。
其次,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进行解释和点评,也可以引导现在的观众对历史进行理解。比如,剧中表现中山舰事件,是通过陈启航和他的父亲对话来说这件事的,并把事件的历史意义都讲了出来。这样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迅速说明情况,让观众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