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杭州青年杨明扎根贵州山区学校12年
“山花”,绽放在那片大山上
2021年08月07日 07:28:2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蒋欣如 李灿

image.png

  杨明护送学生放学回家。

  杭州人杨明今年37岁,看上去却要比同龄人沧桑一大截。消瘦的身形,黝黑的皮肤,星星点点的白发,这是12年支教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在很多有过支教经历的人眼中,那段甘愿付出、不计较回报的热血时光,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杨明说,他已经将坚守山区、传播知识作为毕生追求。

  读大学时,杨明曾经到安徽一个偏远教学点支教。那次体验,不仅没有“劝退”意气风发的少年,反而进一步燃起了他想要为山区孩子创造更好学习环境的热忱之心。“那些地方更需要我!”从此,这位少年心里埋下了支教的种子。

  2009年,25岁的杨明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随爱心支教团队赴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对外汉语专业的他,当起了语文教师。

  杨明回忆,站在瓦厂小学校舍前的那一刻:看到两层楼的老式青砖教学楼前,学生们玩着打弹子、丢沙包;学校没有电铃,只能敲钟上下课。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艰苦的生活条件仍让杨明吃了一惊。他和另一位支教老师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农户民房里,四面是露着石块的土墙,算得上“电器”的,只有一个灯泡和一块接线板。那一年恰逢旱情,杨明每天挑着扁担、带着手电去一公里外的地下溶洞挑水。

  但杨明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上完课,晚上他还主动去学生家家访。在“地无三尺平”、许多道路都没有硬化的山区里,杨明一步一步走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也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里。

  一年的支教结束后,其余支教队员陆续回去了,杨明却被孩子们的眼泪留住了。“当时一提离开,很多孩子哭着说让我别走。六年级的孩子说,以后读初中了还想回来看我。”

  于是,一年支教变成了扎根,杨明考上了当地的特岗教师。杨明的微信名叫“山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他也真的像山花一样,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绽放在了大山里。

  杨明也曾站在“去与留”的十字路口。2012年,杨明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儿童节的那一天,他给学生们送了节日礼物,还给他们唱了《朋友》。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听懂了歌中的离别之意,他们的眼泪仿佛流进杨明心里,格外沉重。

  本是别离,却让杨明再一次留下。学生们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抄了一遍《朋友》的歌词,却将其中一句改成了“一句话,一辈子,不要走,留下来”。拿着信,杨明红了眼眶:“不走了,走不了了。”

  特岗教师的工资不高,杨明却从中“挤”出十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他还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微心愿超3000次。

  在杨明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了大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董登兰曾是杨明在贵州瓦厂小学支教时的学生。毕业后,她告诉杨老师,自己想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家乡的特岗教师。这让杨明无比欣慰。

  “我觉得做老师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然后等待它开花结果。这些孩子们走出了大山,还能不忘家乡,农村的未来就有了希望。”杨明说。


标签: 支教;学生;孩子;大山;山花;教师;资助贫困学生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8/W020210807269061663983.png

“山花”,绽放在那片大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