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亲历采茶12小时:记者累到双腿发抖 采茶大姐却说这还算轻松的
2022年03月21日 08:26:41 来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虽然疫情作祟,但春天,依然是如此生机盎然。

  带着满满的仪式感,这两天,西湖龙井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采摘期。

  疫情反复,今年采春茶有些特殊,很多茶农头一回碰到采茶工紧缺的状况,当地政府、茶农等都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茶工们经过核酸检测等一系列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后,陆陆续续集结了。

  记者也在龙井村当了一天采茶志愿者。从清晨到傍晚,12个小时的亲历里,作为新手采茶工,记者从一名“小白”起步,体会到了“累得不行”,遇到了大侠般的采茶大姐,更意外收获了温情和鼓励。

  上下山的路大多是小道,雨后泥泞,小石头上布满青苔,滑腻粘脚,难走得很。上山时,大姐嘱咐记者:“觉得滑就抓住旁边的茶树,抓牢了,脚一用力就上去了。”下山时,大姐不放心,干脆一路拉着记者走,这才艰难下了山。

  采茶时,新手很容易把还没长开的嫩芽摘掉。大姐手把手教,记者认认真真学,终于练成一分钟采摘16片的手速。弯腰,低头,分辨,采摘……一次一次的重复,不到两小时,记者已经开始感觉腰酸背痛。身边,大姐们依旧聊着笑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双手依然没有停。

  穿梭在茶园树间忙碌的黄色身影,是这个时节龙井山独有的风景线。她们头戴斗笠,身挎竹篓,弯腰低头手指轻拈,摘下嫩绿的两叶一芽,从清早到日暮。

  龙井村358号加鹏茶馆有8位来自衢州的采茶工,每到春天,都会相约来杭州采茶,这已经是一个约定。这群大姐中,年龄大的68岁,年纪轻的45岁,采茶工龄最长已有20年。带着乐观和热情,衢州大姐采茶团成团了。大家说,采茶很累很辛苦,但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聊。68岁的陈大姐,手脚比姐妹们都快。她说,自己这个年纪还能做采茶这样“有点技术含量”的活,还挺自豪的!姐妹团都知道,今年疫情招人难,自己如果不来,老板娘就会很为难。所以一个个都提前出发,准时上岗!

  12小时的亲历,记者被这些采茶大姐们的蓬勃热情所吸引:她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可以做到每一刻都手脚不停。无论是力气和生活,她们都愿意靠双手双脚打拼出来。她们身上的那股子活力,似乎谁都抢不走。采茶,对她们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承诺、一种情义。 

  亲历

  顶着星光出发,踩着泥泞下山

  当采茶工的12小时:这150的工钱真心不好赚

  杭州西湖景区龙井村的加鹏茶馆,近日住进了8位采茶工姐妹,她们都来自衢州。3月19日,记者跟着这些大姐,当了一天采茶志愿者。

  凌晨4点半,记者在闹钟的连续振响声中,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出发。凌晨5点多,记者到达龙井村,和她们会合。

  顶着星光出发,踩着泥泞下山,12小时的采茶志愿者当下来,记者由衷感慨,这活,真不好干。

  上山前

  不少大姐吃下两大碗干饭

  凌晨5点多,龙井村的停车场有些热闹,卖菜吆喝声和早点的香气混在一起,不少采茶工聚集在这里,有一种要干大事的气氛。

  记者来到加鹏茶馆。店里8位采茶工的临时住处在茶馆左侧,顺着小路爬160个台阶,就到了。

  房间里是上下铺。旁边是餐厅,桌上,蒜薹炒肉、香干炒肉、炒花菜、炒青菜,连早餐也是浓浓的衢州风味,辣味多。旁边小桌子上放着两大盆稀饭和干饭,供采茶工们自取。

  大姐们多站着吃,说是赶时间,站着扒拉几口就可以出发。早饭吃下两碗干米饭的大姐真不少。

  大概七八分钟后,大家吃完了,换上工作服、雨靴,戴上手套。记者分到的一套工作服,黄色和酱色相间,类似围裙。前面有一个小口袋,可以放手机。

  一位大姐拿着电吹风,把雨靴吹热一点,套到脚上去。

  大家拿上各自的背篓,背篓里装了橘子、雨衣、毛衣等。“橘子是补充体力的,山上冷了得加衣服,下雨了没地方躲,就披上雨衣。”一位大姐很有经验地说。

  1分钟里,记者只摘了6颗两叶一心

  大姐摘了满满一捧

  6点05分,采茶队伍出发。

  记者起初感觉还挺新鲜的,一路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有一种足以发“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的那种美好。但很快,幻想被终结在山路的开头。

  上山的路多是小道,雨后泥泞。我们踩着一块块突起的小石头向上攀援,有些石头上布满青苔,加上雨水淋过,难走得很。

  “觉得滑的时候,就抓住旁边的茶树,脚一用力就上来了。”记者前面的采茶大姐叫吴美珍,她一再叮嘱我抓牢,不能放手。

  走过20来分钟的泥路,终于到达茶园。

  采摘龙井,主要是摘两叶一心,“两片叶子,中间的顶芽爆开,和叶分离,就可以采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其实,没有过几次采茶经历,很容易把还没长开的嫩芽给摘掉。

  吴大姐传授经验:摘叶子大的错不了。

  半个小时过去,记者觉得自己已经出师,想和吴大姐来个PK,看看一分钟里谁摘得多。结果很快出炉:记者只摘了6颗,而吴大姐摘了整整一捧。

  得学点真本事回去。记者跟在吴大姐旁边,每采一次,都请她评价一下。这样过了半个小时,总算摸索出一点门路,一分钟能采到十六颗两叶一心。

  中午休息不到十分钟

  又上山采茶

  弯腰,低头,分辨,采摘……如此重复,腰开始酸痛,看看表,已经摘了大约2个小时。

  “再坚持一下哦,我们到中午11点才下去。”

  从一垄茶树到另一垄茶树,移动过程很慢。手速快的茶工换一垄茶树也要半个多小时。

  大家的采茶姿势各不相同,有蹲着的,有跷脚弯腰的,还有侧身的,往往一个姿势保持好几分钟。

  采茶过程中,最能缓解疲劳的莫过于聊天了。

  几位大姐用家乡话聊了起来,“这一片摘得快”……聊着笑着,双手却没有停。

  山上比山下要冷。有采茶大姐喊“有点冷喔”,很快有人回应“那边有衣服,拿去穿”。这个时候,不论是谁的衣服,只要能保暖,都可以先拿来穿。

  中午11点,采摘告一段落。

  下山的路要更滑,吴大姐拉着记者的手慢慢走,“我们从小在山里跑,所以不害怕的。”吴大姐说。

  11点20分左右,回到了东家的家里。

  记者的雨靴沾满了泥巴,已经累得走不动了,只想坐着发呆。过了10分钟,当记者去吃饭时,再次受到“打击”:就在我休息的10分钟里,大姐们已经吃好饭,穿戴好装备,打算再次出发。

  “你们不休息吗?”

  “我们吃完啦,该上山继续摘茶叶啦。”

  记者只好像一个赶不上趟的“差生”,悻悻然带着盒饭,跟着上山开始下午的工作。

  记者累到脚抖

  大姐说这活算轻松的

  在山上吃着盒饭,凉风阵阵刮来,双腿止不住抖起来。大姐笑着安慰说,第一次采茶都会这样,一天好几趟上山下山,腿会发抖。只要持续一星期,就会适应的。

  下午下起了雨,大家麻利地穿上雨衣。

  “下雨也要采摘茶叶的。茶叶不等人,一天不采,芽就大了,就错过了,卖不出好价钱。”下了雨,茶叶变得湿湿的,在茶树中穿行如果不穿雨衣,一会儿裤子就会很湿。

  还好,雨不大,这是当天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几个大姐每人一天大约能采两至三斤鲜叶。

  到下午5点,已连续工作10个小时,依然没人喊累。“我们习惯了,比干农活要轻松一点。以前干农活,天亮就起,天黑才歇,采茶不算辛苦。”她们告诉我,从早到晚,这一天的工资是150元。

  当记者感慨“体力劳动真辛苦”,大姐们都笑了起来,“来这里,辛苦是有的,但和姐妹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挺好。”

  睡前和家人通个电话

  7点就响起鼾声

  当天的晚饭依然是衢州菜。土豆炖排骨、辣子鸡、柑橘皮炒辣椒……十多个菜摆满了桌。

  傍晚5点20分,正式开饭,这是一日三餐中最放松的一顿。大家终于能好好吃一顿了。

  边吃边聊天,说着地道的方言,没人说苦,没人叫累,吃饭速度依旧很快。

  吃完饭,排队洗澡,洗衣服……大姐们这一天真是一刻不闲。

  直到这些都做完,她们才算是真正闲下来。

  吴大姐和远在温州的儿子用手机聊天。“互相问一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照顾好自己之类的,说完了心里就受到安慰了。”吴大姐说。

  晚上7点钟,暮色降临,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在此时的龙井村,采茶工大姐们准备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5点40分就要起床,吃饱睡足,才能干得动活。”大姐们说。

  她们在各自的床上躺好,鼾声逐渐响起。

标签: 雨靴;泥泞 责任编辑: 郑嘉欣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亲历采茶12小时:记者累到双腿发抖 采茶大姐却说这还算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