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 “如果您在杭州暂时遇到了困难,您可以来本店告诉我们的工作人员,点一份‘单人套餐’,我们不会收取您任何费用,只希望将来在您有能力的日子里,能够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
杭州上城区衢江路边一家小吃店门口挂着这样一块招牌,招牌的抬头写着“免费用餐”。
报料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朱先生说,这家叫“每日小吃”的小店开出3个月不到,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他觉得蛮赞的。
小吃店合伙人兼店长郑大姐说,店门口“免费用餐”的招牌是小吃店开业时就贴上去的。虽然开店压力很大,但这点爱心还是负担得起的,“在杭州打拼都不容易,我们能有家店,总还过得去。想帮帮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也算是传递一份爱心。”
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又接到报料,这个故事还有后续:“有位奶奶带着钱去了郑大姐的店里,说也想出一份力。”
郑大姐:
“老奶奶拿着几千块钱来,说也想出一份力”
昨天上午9点半左右,记者到小吃店,店长郑大姐正在后厨忙着做面,为中午储备食材。提到那位老奶奶,郑大姐笑着说:“那真是一位热心的老奶奶啊。”
郑大姐说,奶奶是10多天前来的。“我正在店里忙,突然有个出租车司机进来说,有个老奶奶想和我见一面。”
郑大姐当时还挺惊奇,手机也没带就匆匆跑了出去。出租车就停在小吃店的马路对面,里头坐着一位80岁左右、头发花白的奶奶。
奶奶拿着裁剪下来的报纸告诉郑大姐,她看到了郑大姐的事,特意从西溪路打车过来,也想出一份力。说着,就拿出厚厚一个信封,坚持让郑大姐收下。
“她年纪这么大了还跑过来,我真的很感动,但我肯定不能要老人的钱啊。我就和她说,如果有人来吃我们还是承担得起的,让她不要担心。”郑大姐说,“不知道里面具体有多少钱,推拒之后,老奶奶就妥协说让我少收点,收个一千块好了,所以我猜测里面最少有好几千。”
郑大姐很遗憾地说,当时没有留奶奶的联系方式,也没有和奶奶合照一张,但是奶奶的这份心意会恒久地温暖着她。
其实,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之后,来照顾郑大姐生意的顾客不少。有住在附近的,也有从大老远特意跑来的。郑大姐说有个顾客住在城北,坐公交过来要一两个小时,但那位女士还是来光顾了两次,“她还和我说,如果自己住在附近肯定天天都要来。”
顾客:
“小店真的很正能量,谁没个困难的时候”
店内的员工都在各自忙碌着,有条不紊地包馄饨、炒浇头、接待客人。这家小吃店有5个正式员工和2个钟点工,记者随机和一位彭大姐聊了聊。
“老板娘人真的很好,很包容的。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我们给她工作还是很开心的。”彭大姐说,“有时候老板娘有事会出去半天,我们反倒更加努力干活,因为感觉她把店托付给我们了嘛。她相信我们,我们也不能让她失望。她也不摆老板娘的架子,有什么活都是和我们一起干。”
店内也有几位顾客在用早餐。周先生点的是白粥和油条,他就住在这附近。
“每日小吃”开张后,他基本上每天都会来这家店吃早饭,“味道蛮好的”。
他也注意到了店门口贴着的“免费用餐”通知,“很正能量啊,谁还没有一个遇到困难的时候,对吧?这个免费套餐就能帮到他们。现在像这种有公德心的老板不多了,郑大姐人还是用心的。”
郑大姐一直说,自己只是出于本心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被媒体报道出来,“感觉大家都知道了,怪不好意思的。”
郑大姐:
“欢迎有需求的人来店里吃单人餐,不要难为情”
郑大姐说:“来我这里吃单人套餐的人都没怎么增加。我在这欢迎更多有需求的杭州人来衢江路18号‘每日小吃’店吃饭,不收钱哦。”
“那你不怕店被吃穷吗?”
“哈哈,虽然店里生意难做,但是这几份单人套餐店里还是供得起的。”郑大姐乐观地说。
整个采访过程中,郑大姐都在忙,用一台电动压面机来回压了20多遍面。
“用手揉了之后,再用压面机压,可以增加面的劲道。很多面馆可能都是直接让做面的人送过来的,这样面的口感会次一点,我都坚持自己做面。”郑大姐说。
“每日小吃”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吃店,煎包、煎饺、拌面、馄饨、炒饭等应有尽有。
郑大姐老家台州,几年前来杭开店。她的微信个性签名是“为了更好,明天努力加油”。
每天凌晨4点多,这位勤勤恳恳的大姐和很多在杭州奋斗的小店店主一样,早早到店里开始做煎包馅料,磨豆浆,一直忙忙碌碌到晚上八九点才关门。
郑大姐和小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