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9日讯(记者 纪驭亚 姜晓蓉)“双减”一年了,是时候回望一下,“双减”的初心还在不在。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首次将“减负”上升到国家层面。
“双减”减什么?意见里说得很明确: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不仅要减,而且有时间期限,这些负担应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的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七成以上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近三成家长认为,经济负担支出有所减轻。
仍有52.6%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双减”明显减轻了学生家长负担,为何家长焦虑依旧?
“双减”这道题,大家做得很努力。
上周四,浙江“双减”年度十佳样本出炉。这10个案例,从千余个由地市推荐的案例中层层遴选而来,既有体现作业负担的“作业健康码”,也有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课后服务样本,还有保证老师幸福感的举措……至少从校内学与教、学业负担科学评估等方面,有了好的尝试。
从这10个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教育这件事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轻快,并不是说大家不花力气、随心所欲,而是学会用更好的心态、更宽的视野,去面对社会、思考变化。
当然,“双减”的成效,不光取决于学校一方,也不能只关注校内一侧。
“双减”这道题,家长各有评说。
“双减”刚落地时,家长间的“剧场效应”常被提及——自己家孩子减了,别人家孩子不减,那自家孩子岂不在升学竞争中“吃亏”?
有需求就有市场。虽然校外培训机构运作越来越规范,但各类隐蔽的“小黑班”屡禁不止,开价水涨船高;严格落实“双减”的学校,被部分家长质疑“不负责”;收费较低的学校暑托班报名学生不多,社会上各类暑期托管班虽然收费高,但门庭若市……
有一部分家长,看似减少了孩子的学科类培训,但非学科类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多者一天就有四五个培训班。
家长们难以摆脱的焦虑感让他们将“学总比不学好,学得多总比学得少好”作为理由。
在“双减”的背景下,中考的命题难度降低,这是大趋势。不过也有家长问了,中考相对简单,但高考的竞争并未减弱,怎么办?
关于这些问题,大多数家长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也是职能部门眼下亟需破解的重要命题。
就业则是另一个让家长焦虑的因素。一些单位招聘门槛要求高,这也让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看法”:必须考高分才能找到好工作,唱歌跳舞这些素质,找工作不管用。
关于就业门槛,国家一直在出台各项政策。比如2021年人社部印发通知,事业单位招聘不得限制毕业院校,要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国家引领“破五唯”,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双减”并非一蹴而就,但必须直面家长焦虑。
这两天,不少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一篇题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家庭教育建议》的文章。
数据显示,家长的过度焦虑,有可能会产生“外驱胜于内驱”的现象。这提醒我们要珍视孩子难能可贵的内驱力,防止强势的外驱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他们可能赢得眼前成绩的同时却输掉了将来。
正如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学习品质、学习体验、学习责任感、男女生成长,这些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对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该比分数更重要。
前几天,记者的一位同事带着几个孩子完成了一项“壮举”:百里追潮,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夜间时段,追着钱塘江潮水,观察水文变化。这样的“教育”,与分数无关,与身心有关,当是“双减”的题中之意。
“双减”看似是减法,实际是加减法。减掉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为了有仰望星空的心性。
人生这场马拉松比赛,浩荡的人群从起跑线出发,开始漫长的征程。做家长的,对孩子寄予厚望,想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无可厚非。
但在漫漫人生路上,有人奔向山川,有人走向大海。真正好的教育,是支持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抵达的远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