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天空下,幢幢楼房整齐排列,条条村道四通八达,人来人往、车进车出。走进武义县上潘新村,眼前的村庄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很难想象,24年前,这里的人还生活在距离县城50公里的偏僻山区。《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中写道,浙中山区县武义,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下山脱贫,几年下来已颇有成效,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29年,425个自然村、51439人,下山脱贫以来,武义全县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搬出大山。2003年6月13日,习近平专程来到武义,并召集当地五位下山脱贫代表村村支书一起座谈。
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来到时任泉溪镇上潘新村村支书邱舍林家,他是当时参加座谈会的五位村支书之一。
“我们家、我们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邱高兴地说,他们家除了在村里有房子外,儿子女儿都在城里买了房,外孙和孙女都是大学生,“这日子越过越甜了。”
当年,总书记走上老邱家的二楼,住的就是孙女邱思朵一家。“那时,她刚满1岁,还抱在她妈妈怀里呢!”老邱指着孙女说。当年的小娃娃,现在已经是浙江工商大学大二学生了。
“去年学校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我讲了武义下山脱贫的故事,讲到习爷爷到我们村、我们家,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感动。”邱思朵说,自己打算本科毕业考研究生,然后回老家当老师,为家乡发展出一分力。还在山上时,上潘新村从未出过大学生。搬下山后,300多人的小村子,每隔几年就能出大学生。
村民素质提高了,村子发展也迎来新机遇。
2018年,武义行政村规模调整,上潘新村与周边3个自然村合并为泉东村,彻底与山下村庄融为一体。“从此,我们村就处于武义两个工业强镇中间,并且在永康武义五金产业带上,永武一线、二线穿村而过。当年老村最苦的就是没有路,现在的新村,条条都是大道。”老邱高兴地说。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上潘新村村民享受到了区位优势带来的“红利”。几年间,村边建起了15家企业,工人到村子里租房的也越来越多。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每月能租1200元,租金堪比县城。村民眼界开阔后,办厂、创业的也越来越多,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十来户。据统计,武义县下山劳动力转产率达82%,29年来,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了70多倍。
工业富民,农业强村。眼下,泉东村党支部书记吴拥军正在琢磨一件大事——组建强村公司,建设生姜种植集散基地。“我们请专家测过土,4个自然村都非常适合种生姜。我们准备抱团发展生姜产业,走绿色农业之路。”吴拥军说。
下山富民,一个也不能少。“要更加关心帮助还没有下山的村民,帮助他们搬迁下山,过上幸福生活!”曾担任武义县扶贫办主任的董春法说,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始终印在他和扶贫干部心里。
经过了“就近搬迁下山,解决温饱问题”“富起来、稳得住”,如今武义推出下山脱贫升级版:“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实现高品质生活”,通过振兴城市,推动兴城共富。
这一回,武义要突破户籍、就业、房产等长期制约农民融入城市的各类因素,分5年,计划引导近万名深山里的群众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搬迁。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原则,武义县对下山搬迁农户采用商品住宅安置、兜底安置等方式,给予相应补助政策,做到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生产生活一起转,让山民得享市民一样的城市高品质生活。目前,全县已有39个自然村、3295人完成搬迁。
在采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新现象:从山上下来的人,现在又开始上山了。为此,我们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了海拔千米以上的泉溪镇董源坑村千丈岩景区。
20年前,董源坑村整村搬迁下山,老村就此荒废。后来,有旅游公司来整体开发旅游,废弃的山村又“活”了。下山的村民纷纷回来上班,不但每月有工资,还有分红。
7D玻璃桥、云端露营、高空滑索、滑草场……谁能料到,以前的偏僻山村,如今变成了人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以前因为山里穷我们才搬走,现在它成了‘香饽饽’,我们又回来靠它‘吃饭’了!”村民赖子平说。
正如时任新九龙山村村支书邓寿明对习近平同志打得那个比喻:“我们下山前在高山时,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现在下山脱贫了,我们都是一根藤上的甜瓜!”我们相信,这一根藤上的瓜,以后还会更加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