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包敦远 通讯员 王秋云)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时常沉默不语、焦躁不安,有时还会出现反复拍手、转圈、跺脚等刻板行为。他们患的是自闭症,这种症状不能通过医疗设备得出结论,只能凭临床经验进行判断,治疗的手段也不多。他们通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为了让这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融入社会的能力,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先后有800多名志愿者,9年如一日,到湖州扬帆康健园为500多名孩子服务。累计志愿服务长达8万余小时。他们的行为广受好评,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中国好人榜”“最美助残人”等13项省级以上荣誉。
今年9岁的小迪,长着一双大眼睛,还有洁白的皮肤、俊朗的脸庞,说话时总面带笑容。不过,当记者与他聊到学习时,小迪突然心情大变,开始焦躁地背诵公交车站名。
志愿服务团团长林建英对记者说,这孩子特别喜欢舞蹈,尤其是街舞,只要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他的身体就会随着节拍摇摆起来。果然,当音乐响起,小迪也安静了下来,跟着志愿者走起了舞步。
“就像小迪喜欢舞蹈,这些孩子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对简单重复动作特别认真。我们开设‘星学堂’发掘孩子的天赋,培养他们某种特殊的能力,希望能以一技之长回归社会。”林建英说,他们去年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坊——“星艺坊”,通过培训职业技能,已有两名自闭症患儿进入企业实习。
林建英介绍,志愿者刚接触自闭症患儿的时候并不顺利,不少同学还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当时大家都缺乏专业知识,志愿者学习的专业与自闭症没有关联,只能边实践边摸索。
为了走进自闭症患儿,他们一边到扬帆康健园服务,一边到湖州三院(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专业培训。
随着对自闭症患儿服务的深入,志愿者服务团在招募志愿者时也有了针对性,护理专业的研究生付晓凡就是其中一位。“当我看到自己服务的患儿通过康复训练能健康成长,并顺利在超市里购物时,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了。”付晓凡说。
为使自闭症患儿得到更多关爱,志愿者服务团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他们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他们在扬帆康健园设立了“星书吧”;在社会上举办“蓝丝带公益骑行”“123公益走”“自闭症儿童画展暨爱心拍卖会”等系列活动;协助湖州市残联、团市委开展公益活动近30场,受众超过35万人次。
志愿者服务团指导老师汤晓晨介绍,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鼓励校内大学生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公益“造血”能力。“去年,志愿者服务团联合爱心企业发起‘你消费,我捐款’的‘一元汇’活动,当月就售出3061份蓝色套餐。”汤晓晨说,他们还申报了各类公益创投项目,累计募集善款16万余元,用于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
“志愿者服务团和服务对象换了一批又一批,活动仍能坚持9年,充分证明这一活动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吴兴区残联理事长章利民说,助残不是一时之事,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关爱,一起传承爱心、延续永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