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作者张祥荣,62岁,萧山人,摄影爱好者,他用照相机记录了萧山人半个世纪以来居住房屋的变迁史。
张祥荣拍到萧山最早的房子,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茅草屋。当年萧山很多地都是“沙地”,钱塘江沿线,碱性土质。说起“沙地”,老底子萧山人都知道,如今萧山多数地方,例如大部分瓜沥以北,党湾、益农、南阳、大江东等区域,以前都是“沙地”。张祥荣小时候住在河庄公社前进大队向公村,以前也是一片“沙地”。

第一代:茅草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张祥荣一家六口,父母和四兄妹,挤在三间草舍里——这也是张祥荣对萧山“沙地”房子的最初印象。
当时的草舍屋顶铺的是稻草和茅草,每间草舍旁边多半有个池塘。
“一来吃水方便,二来可以就近灭火,特备是冬天,用柴火多,草舍容易起火。”
每年梅雨季,草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每隔一年屋顶的草就会霉烂,要重新铺过。
当年家家户户条件艰苦,生活简单,大家一起劳动,男的扛凳子女的扛竹椅,去“打草苫子”、“挑花边”、 编草鞋、种络麻……
参加工作的张祥荣经常回到向公村,当时还有部分村民保留着之前的草舍,他借来同事的“傻瓜”相机拍下,为老一辈萧山沙地人住过的茅草屋留下了珍贵影像。
1980年初,为响应围垦号召,张祥荣全家搬到前进公社东庄大队,当年的草舍慢慢被砖瓦平房取代。

第二代:平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记得当年萧山围垦,真正开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民有了土地,生活才会变好,现在的钱江世纪城附近,当年也属于围垦啊,一眨眼时间,你看现在变化多大!”
张祥荣说,当年“沙地”农民搬离家乡加入围垦,除了土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搬过去能享受国家补贴。“我记得当年每人补贴300块,在当年是很大一笔钱。”
“有了这笔钱家里就盖了房子,老一辈心中赚到钱就要盖房子,我们家花1800块盖了四间砖瓦平房。”张祥荣说,剩下的钱买了农药、化肥,添置了家具,还买了辆杭州产的海狮牌自行车。
张祥荣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当生产管理员。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围垦年代,家家户户出工出力,同工同酬。他说当年大队共有15个生产队,小的生产队有30多户人家,多的50来户,男的白天出工挑土挑塘渣,女的晚上回来还要点煤油灯“挑花边”。
张祥荣家搬到东庄大队第三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萧山开始慢慢普及,农民生产积极性更高了。
据198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萧山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随着社队企业不断增多,围垦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代:单平台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第四代:二层楼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当年围垦主要种麦子、水稻、络麻等农作物,每户人家还留点地种蔬菜,种胡瓜和萝卜的最多,所以现在很多人一提萧山小吃,首先想到的就是萝卜干。”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祥荣家盖起三层新房,张祥荣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傻瓜”相机,180块钱,花了他4个月工资。

第五代:三层楼房,上世纪九十年代
2010年左右,按照当时萧山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村住房建设“二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式样),联建房成为当时的新趋势。

第六代:独幢小别墅,2000年左右

第七代:联建房,2010年前后
张祥荣说,这种房子现在在萧山还能看到,就是农居统一联建在一起的房子,基本上各家各户屋内的设施和家用电器都差不多。
再后来,也就是2015年前后,随着萧山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收入越来越高,高层住宅小区在萧山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家搬进了高层小区。

第八代:高层小区,2015年前后
不仅房子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就拿张祥荣自己来说,先在大队做生产管理员,1985年调到乡镇广播站,后来又调到其他单位从事通讯员工作。张祥荣老婆最初开的10多平方米小店,后来也变成了几百平方米的小饭店和小超市……
张祥荣手头的摄影装备,从拍茅草屋时借别人的相机,到拥有第一台“傻瓜”相机,1990年他又买了一架海鸥相机,后来换成佳能5D,如今他手头最贵的是一台佳能顶级单反相机,机身就花了45000元。
“我熟悉的萧山人,当年都是农民,现在萧山的小年轻,很多人做起了网络直播,我小弟弟家的孩子,现在在美国读工科博士。”
现在张祥荣住在萧山区市中心自己买的高档小区,他退休后生活简单,除了帮忙带外孙女,就是自己的摄影爱好。
“钱塘江潮水还跟以前一样,只是江边住的人已经完全变了样,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明年我还能在家门口看到亚运会。有时候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风景,看看萧山现在,再看看当年那些照片,从茅草屋到高楼大厦,心里特别感慨。”
“当年老一辈人,通过勤劳的双手,让荒地成了良田。现在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把萧山建得越来越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