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股白色的冷气扑面而来……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我一个南方人除了偶尔从冰箱冷冻柜存取东西之外,所经历过的最低温度。
手机显示此时杭州气温是40℃,一门之隔,温度骤降到了-18℃。一进一出,相差五六十摄氏度。此时,我能想到的一个词是:冰火两重天。记者 沈积慧 刘永丽
五六斤重的棉衣裤一穿就是一天
待上20多分钟睫毛和头发会结冰
40℃的高温天气里,在冷库工作的人,大概才能体会“冰火两重天”的真正含义。张阿龙和张云辉便是其中两位。
在-18℃的冷冻库里看到张阿龙时,他全身套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戴着防冻手套,推着小推车穿梭在货架之间。
张阿龙是天猫超市杭州冷链中心的拣选员,这是天猫超市在浙江的首个冷链中心。
他每天的任务,是根据平台派发到手持终端上的订单,从货架上一一拣选好商品,然后送到隔壁包装区打包,并在第一时间送至快递员的手里。
白天的杭州,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冷冻库里却是恒温的-18℃,相当于冰箱冷冻柜的温度。身边常常有朋友羡慕张阿龙的工作,不过只有他和同事们知道这份工作的辛苦。
张阿龙以前是一名电焊工,工作温度在50℃左右,常常汗流浃背。因为热怕了,所以他选择了冷冻库的工作。
五六斤重的棉衣棉裤套在身上,让张阿龙显得有一点笨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比老家河南冬天穿的棉衣还要厚一些。
虽然穿得足够厚实,但只要在冷冻库里待上20多分钟,他的睫毛和头发就会开始结冰。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雪糕
从没体验过这么低的温度
张阿龙拣选好的订单,会被及时送到包装区。而1993年生的孙云辉,就在冷链中心的冷藏区负责打包。
这个6月开始试运营的冷链中心,总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仓储部分为冷冻库和冷藏区,冷冻库的温度保持在-18℃,冷藏区则在0-5℃。每天,有100多种雪糕以及各种冷冻冷藏食品,经过拣选、包装,被第一时间配送到消费者手里。
孙云辉说,以前一直在老家江苏宿迁的常温仓里工作,今年被调到杭州的冷链中心,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雪糕。
特别是这个夏天,天猫超市推出全场雪糕5折、满199减100元,以及3元以下平价雪糕的促销,从6月开始,这类产品的销售就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而这种变化,孙云辉从每天经手的包装里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有时候一个订单里,雪糕占到了5成。”
比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雪糕更让孙云辉和同事们“兴奋”的是,这也是大多数同事人生经历过的最低温度。
孙云辉说:“除了东北人,几乎没有人经历过-18℃这样的低温。”
虽然冷藏区的温度比隔壁冷冻库要高得多,但孙云辉和同事们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适应。特别是最近杭州的高温天气,每天下班后从工作环境切换到室外,他的身体会有明显不适。“不过最近已经慢慢适应了。”
每天比平时多接10单左右
出门前灌好两大瓶1.5升矿泉水
对于最近雪糕冰品的吃香,外卖小哥们同样深有体会。朱明李就是其中之一。这段时间,他送得最多的就是冷饮,还有大家批发的雪糕。
1999年出生的朱明李是安徽六安人,来杭州送外卖3年多时间,现在还是饿了么优选小队长,带着40多个兄弟一起奋斗。西溪银泰一带是他们的据点,日常跑单范围集中在西湖区和余杭区。
“天气越热,点外卖的人越多,所以这几天,我每天的单量比平时多10单左右,一周差不多能送350单。但我不是我们队里最厉害的,比我还勤快的骑手,一周能送400多单呢。”朱明李说,他每天早上10点开始接单,一直忙到午高峰结束,下午2点左右吃个饭,休息一小会儿,3点开始继续接单到晚上8点收工。
高温天里送外卖,朱明李全副武装,帽子、冰袖都要戴好,出门前还要提前灌好两大瓶1.5升的矿泉水。“天太热,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不然很容易中暑。另外,中午的电瓶车真的很烫,我一般会给电瓶车做好遮阳,能稍微好点。”
一个月能多拿一两千元
平台和社会各界还有各种补贴保障
单量多了,赚得就多,而且高温天送外卖还有额外补助。“今年我们的夏季配送补贴也比往常高,一个月能多拿1000-2000元。”朱明李透露。
另外,平台时不时会有一些福利活动。朱明李点开手机:“你看,最近我们线上有个蓝骑士夏季福利活动,逢7领红包,拼搏有回报。”遇到有7的日子就可以抢,他刚抢了一个15元的券,买了两瓶脉动只花了8毛钱。
前两天,因为每天买一吨西瓜给员工降温解暑,菜鸟嘉兴仓“炫”瓜冲上了热搜,被网友们送了个“西瓜杀手”称号。饿了么站点也为骑手们准备了冰凉贴、清凉油等各类降暑用品。作为小队长,朱明李同样时不时会给队员们安排西瓜、冷饮等福利。
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关注这些户外工作者。“杭州街上有很多爱心商户,可以让我们休息一下。有些地方还提供免费饮品、手机充电等服务。”朱明李说,这些爱心驿站不光光面向外卖小哥,快递员以及其他户外工作者也都可以进去纳凉、歇脚,让大家在高温天里冲锋时能够有一些保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