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颜值”变“价值”的银行。
一座山、一块地、一片湖、一幢房……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只要存入“两山银行”,都可能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交由市场开发运营,最终实现生态变现。2020年,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衢州,成为全省“两山银行”改革的两个先行试点市之一。衢州不断强化生态资源整合,以实现“两山”转化为目标,通过探索“两山银行”,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赋能。
全省首张“两山银行”生态资源储蓄单、首届“两山银行”学术研讨会、首笔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一年来,衢州“两山银行”创新多点开花,亮点层出不穷,为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蹚出了新路径,也为当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开了新通道。
眼下,浙江省正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细看26县名单,衢州全域6县(市、区)均在其中。如今,这里丰富的生态资源,正在“两山银行”推动下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并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机会。
什么资源能存“银行”?
每年5600元的固定收益,虽然不多,但这笔钱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村民刘银祥拿得颇为安心。
刘银祥有一幢闲置了多年的农房,面积有140平方米,平时无人打理导致很难出租。今年4月,刘银祥将这套房子的10年使用收益权存入当地“两山银行”,交由“两山银行”统一经营,并获得了一笔不错的固定收益。这就是衢江区“两山银行”发出的第一张生态资源储蓄单,也是全省首张生态资源储蓄单。
更让刘银祥意外的是,凭借着这张“储蓄单”,他还拿到了5.6万元的融资权益以及28万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享受贷款利率下浮10%。
可储蓄、有利息、能融资,“两山银行”让生态资源成功变现。但同时,刘银祥的经历,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是不是所有生态资源都能存入“两山银行”呢?
从广义上来看,生态资源不外乎山水林田湖草地房矿,这些沉睡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资产”“资金”“资本”,为乡村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红利。但记者走访发现,衢州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变现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
常山县“两山银行”生态资源云脑。常山传媒集团供图在衢江,除了刘银祥的闲置农房之外,其实还有两项资产被“两山银行”看中,分别是190亩村集体农田和722平方米村集体闲置房屋。从类型和权属来看,两者不同,但背后有一个共同点:权属清晰。
“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着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现象,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大量潜在的资源开始盘活,各类生态资源的权属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衢江区发改局局长章李华告诉记者,去年,衢江区“两山银行”开展“生态家底”摸排,对各类生态资源的位置、面积、权属等进行统一登记和清晰界定,然后建立乡村生态资源清单和开发项目库,优先将归属清晰的生态资源列入待开发清单。
这个过程繁琐复杂,但背后遵循的是市场规则。“生态资源为何难以变现,是因为它尚未转化为生态产品。”衢州市“两山银行”专班负责人刘红飞认为,虽说“两山银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但同样需要一套长效的市场化机制来运作,而不是单纯靠政府主导推动。他认为,生态资源本身是很难在市场中流通的,只有完成商品化、产品化的过程,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过去,我们接待过很多前来考察做生态项目的投资者,但听到这块地、这幢房、这片山的产权不清晰,马上望而却步,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包含不可预估的成本。”刘红飞说。
除了权属之外,生态资源的定价评估也是一大难题。生态资产属性千差万别,到底价值几何,过去并无标准,也无“算法”,如今又该如何破题呢?今年3月26日,龙游县正式成立“两山银行”,将当地丰富的竹林、茶业、渔业等资源,通过“两山银行”这个平台进行担保贷款。“龙游县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水域总面积多达81.56平方公里,山塘水库星罗棋布,这些非标准化的水库究竟值多少钱呢,这正是龙游探索的方向。”刘红飞说。
首届“两山银行”学术研讨会在常山召开。常山传媒集团供图今年1月,龙游县出台《龙游县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试点方案》,将每一个小型水库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梳理,理清与乡镇(街道)属地管理、养殖户的责任边界。权属、环境、水质、安全……一个个指标量化之后,小型水库资源的价值渐渐显现出来。4个月后,首批4座水库经营权成功通过“两山银行”公开招标,推动了水资源的多元化价值转化。
水库价值被逐渐量化以后,当地银行量身定制了两山“生态链贷”,围绕“水资源生态链”积极接洽水资源上游水库所有权主体、经营主体、下游经销商主体,分别依据水库“储蓄利息”未来收益、水库评估价(竞标价)、市场动态需求向以上主体授予110万元、200万元和5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为生态资源变现提供金融支撑。
“作为水源地保护区,很多山塘水库限制了乡镇的常规发展,而现有的生态补偿又远不能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求。”一位当地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两山银行”平台的赋能,为生态保护型乡镇打开了“两山”转化的通道。
如何实现流通溢价?
生态资源存入“两山银行”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们在市场流通中实现溢价,让生态资源高质量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才是关键。
在常山县委主要负责人看来,交易的本质是相关权益的变更、流转。“沉睡”的生态资源存在碎片化、低效化等特点,想让它们吸引投资,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要让它们变得更有价值。
循着问题找答案。常山用8个月的时间将各类已收储、未收储的生态资源做整理、归纳、包装、改造,搭建了一个“乡村资源数字平台”。这样,不仅各乡镇、村庄的闲置生态资源分布情况一目了然,通过一系列优化组合,这些资源还被包装成千变万化的“产品”,然后对外招商。
“山水林田湖草房矿,分门别类。每一个,你都可以按图索骥。”走进常山“两山银行”的“生态云脑”大厅,只见“乡村资源数字平台”大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着,负责人江君君介绍说,企业想要投资,根据地域、资源要素、数量等条件进行搜索,就能找到相关“标的”。
常山县乡村。常山传媒集团供图5月底,上海秦森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冯吉尧就通过数字平台,在常山县新昌乡泰安村找到了理想中的10幢闲置老房子,开发起了民宿。“一期1600万元的投资即将落地。”冯吉尧坦言,原先自己一家一家到农户家里进行收储谈判,既耗精力又耗时间,还面临单个农户违约的风险。如今闲置资源统一打包之后,他只要和“两山银行”打交道,既缩短了投资周期,又没了后顾之忧。
“你家一个小池塘,他家一幢老房子。孤零零地看,确实没什么价值,但把它们组装、打包成产品,就实现了溢价。”常山县农投集团负责人朱建红说,通过“生态云脑”手机端,每一户农民随时可以将自家闲置的山水、林田、老房子等直接存入数据库。一旦被收储,就能产生收益。
在常山县带动下,如今在衢州各地,一个个生态资源“资产包”被挂上招商平台。资源禀赋落后的衢江区黄坛口乡茶坪村的闲置农房等打包后,一下子成了投资“香饽饽”,吸引深圳、广州等地多家公司前来洽谈。
常山县“两山银行”生态资源云脑,收储着各类资源。常山传媒集团供图“‘两山银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衢州的一次重大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创新、政策性突破,实现‘存进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最大的目的就是促进‘两山’转化,提高百姓收入,加速实现共同富裕。”衢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在做到资源集聚、强化风险防范、破解社会资本“不能投”“不敢投”之后,衢州“两山银行”还主动降低投资门槛,让各类社会主体“放心投”。近日,常山依托“两山银行”平台,建立了“农业产业投资银行”“文化资源开发银行”“有偿权项变现银行”等“五大银行”,搭建了资产交易、信用担保、股权投资、生态补偿等“全链条”“一揽子”服务平台,帮助落地企业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前段时间,同弓乡柚香谷项目企业资金周转出了点问题。根据前期风险评估,我们‘两山银行’迅速以2500万元的价格将30万株香柚苗收储过来,再以市场价返租给投资方。双方还约定,3年后项目发展好了,企业再回购这些香柚树。”朱建红说,为解决企业后续技术研发缺资金的难题,常山“两山银行”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为企业颁发生态资源经营权证,当地村镇银行则为企业办理了首笔生态资源经营权证质押贷款。
“在具体项目招商环节,‘两山银行’的股权投资、承诺收购等成了吸引社会投资、扶助项目落地的一个很好方式。”常山县发改局局长琚东风说,“两山银行”一端连着乡村百姓,一端牵着资本市场,一旦打开生态资源高效优质转化的便捷通道,那些原本“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生态村,就变得大有前途。
怎么反哺乡村发展?
采访中,记者有这样的感受: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两山银行”或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两山银行’从其作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转化桥梁的功能定位来说,它就不是一个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国资公司,而是以盘活乡村生态资源、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5月7日,在常山县参加全国首届“两山银行”学术研讨会的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周膺说,衢州在“两山银行”方面的探索、实践,其范围之广、深度之深,特别是有效资源的收储跟转化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美丽的常山县何家乡长风村的一些闲置生态资源,已重新开发。常山传媒集团供图衢州各地探索“两山银行”多点开花的背后,其实可以看到一些共性的做法。比如,在一些乡村的开发中,明确规定了村集体可以将生态资源作为股权入股项目开发,享受后续发展红利;同时,一旦生态资源被收储,村集体或村民就能享有固定收益,不受项目运作成败影响。
“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探索‘两山银行’,但衢州始终将富民强村放在第一位,以避免生态资源交易做得红红火火,老百姓却得不到太多实惠的情况发生。”刘红飞说。
常山县何家乡长风村的“渔家乐一条街”已有近20年历史。但这几年生意每况愈下,经营户少了近一半。今年,常山“两山银行”出资100万元,将沿江的沙滩、凉亭和7幢老房子,整体打包成“钱江源头第一湾”农旅综合体项目,对接开元旅业、青岛泰林涌集团等公司进行开发。村集体不仅以生态资源作为资产入股,还享受固定生态资源“利息”收入。
“虽然项目还没有正式运营,但我们已拿到了35万元的‘利息’。它们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一部分直接返还给村民。”站在开发中的沙滩边 ,长风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水平颇为开心。
这样的反哺举措还有不少。5月13日,全省首笔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在开化发放。该县马金镇花园村5244亩森林资源产生的碳汇价值,作为质押品,获得了开化县农商行300万元质押贷款,这些钱成为村油茶基地改造项目的建设启动资金。开化县发改局局长吴照生介绍,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是开化县“两山银行”联合县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一款贷款产品,贷款额度最高为碳汇评定价值的20倍,这款产品加上下一步开展的“碳汇交易”,预计可为当地村集体和群众带来91.6亿元的生态红利。
“两山银行”估价后,开化县马金镇花园村村干部向银行办理森林碳汇价值抵押贷款。开化传媒集团供图荒地变“黄金田”,柯城区华墅乡园林村党支部书记秦宇发看着村口新栽种的秧苗,心中一片喜悦。他介绍说,今年初柯城区“两山银行”与村里达成共同经营合作意向,由“两山银行”收储全村近千亩荒地,同时解决种植和销售问题,获得的收益双方五五分,预计这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60万元。
“在衢州,我们看到,‘两山银行’不仅作为‘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桥梁,有时候它也成为了一个市场参与者。在关键时刻,通过股权投资、自营或者为开发商续力的方式,来确保自身平台的活力,最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内最早从事“生态银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崔莉表示,纵观国内各地“两山银行”建设,衢州的改革探索正向深水区推进,如常山等地通过数字化建设方式,让“两山银行”实现了市场化机制的闭环,真正实现了“资源从农民手中来、资金回到农民手中去”,产生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积极效应,这对浙江其他山区县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亦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